返回

第810章 最理解刘备改制的,竟然是曹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10章 最理解刘备改制的,竟然是曹操 (第2/3页)



    万一曹家天下真到了完全扛不住的那一天,自己还能寻找出路,而二哥是不能跑的。

    天下岂有逃亡的天子。

    想到这儿,曹彰的眼眶不由有些湿润。他一时血气上涌,也主动请战道:

    “父皇,儿臣愿去渑池前线死战,再多撑持一两个月也好,寒冬腊月的,刘备犯了兵家大忌,他想快速拿下渑池,也是不容易的。配合天时,孩儿有把握拖过年关!”

    “没必要了,刘备咽不下这口气的,何必再在几个小县多杀伤人命呢,给他这个面子,他得手了也就会暂时停手的。”曹操却是看开了,无所谓地说,

    “听说,他进了雒阳,称了帝,诸葛瑾就开始让人宣扬‘阳嘉旧制’,这是要革旧察举制的命呢,我看他过完年后,心思也会暂时放在那个上面,把大汉过去百年的用人吏治积弊一扫而空。

    为父在这函谷关虎视眈眈看着他,倒是被他拿来当枪使了。他原本难以推行的改革,那些会触动方方面面利益的事情,现在随口一句‘这都是为了讨逆大业’,能省多少口舌!

    诸葛兄弟,太擅长扯旗夹带了,不过这次,朕倒是被利用得心服口服。这样也好,我们至少能安稳到明年‘春闱’之后,呵,怎么给诸葛瑾想到的这个词儿。”

    曹操口中提到的“阳嘉旧制”,曹彰这种政治白痴当然是听不懂的,还一头雾水。

    但其实这是当年汉顺帝时候的一项制度,推行于汉顺帝阳嘉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黄巾之乱前的五十二年,距离如今更是有八十年了。

    当初汉顺帝的那项改革,内容也是给察举上来的候选官员们组织考试,也算是后世科举最初的雏形了。最初是汉顺帝时的尚书令左雄倡议,随后被皇帝准奏。

    不过,汉顺帝时的考试旧制,跟科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汉顺帝的考试不要求差额考试,也就是只要你基本功过关,所有察举上来的候选官员都能通过,没规定要黜落多少人、多少比例。

    不像科举考试,说好乡试完后有资格参加会师的可能有几千上万人,而会试只允许过那么最多几百人,需要挤独木桥。

    哪怕是后世的公务员考试,也要求至少每个岗位三比一的招考比,要有足够的人陪跑,如果凑不够人围标,一些萝卜坑也只能流拍不招。

    换句话说,汉顺帝当年搞阳嘉改制,关键还是察举上来的茂才学问太烂了,很多人连这种及格性的考试都过不了。所以尚书令左雄开考突击的第一年,很多茂才都落马了。

    当初考试的第一年,全国各郡举上来二百多个人应考,最后只有三十几个通过了考试、得授郎官,其他一百八十号都打回去了,这一点在后来的《后汉书.左雄传》里有明确记载。

    但左雄推进的改革,从后来看,效果也是非常好,因为就是阳嘉元年首次考试选上来的那三十几人里,就有后来的名臣李膺、陈蕃、陈球等,这个成才率可以说是非常高了,这些名字放到后来的党锢之祸里,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而且汉顺帝阳嘉年间的考试内容上,也就只有茂才和博学鸿儒两科考经学,贤良方正考章奏。其他人最多的孝廉科,因为孝不孝和道德品质都没法通过试卷体现,也就不考了。

    这就导致后来孝廉科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孝廉是唯一一科塞后门关系户永远不可能被戳穿的科,茂才、博学鸿儒、贤良方正也越来越边缘化,最终汉顺帝的改革随着他本人故去后、一连好几个小皇帝乃至桓灵这样的昏君上位,便无疾而终。

    没想到这次,刘备进了雒阳之后,要趁着讨逆大业的尾巴,把人事选官改革贯彻到底。

    他手下的文士,居然从历史的故纸堆里翻出了汉顺帝时的阳嘉旧制。整个十一月份,雒阳的新朝廷都在宣传这件事儿,给后续的改革造势。

    天地良心,这个阳嘉旧制,还真不是诸葛瑾找出来的——诸葛瑾是干实事的人,这种在故纸堆里为自己要做的事情找历史依据,还真不是他操心的。

    他只负责定目标,如何美化这个目标,那都是那些饱读诗书专门钻研故纸堆的博学鸿儒干的。

    司徒为陛下定了目标,鸿儒们就想尽办法围绕着引经据典为他找借口。

    而且说来也是巧了么,汉顺帝的儿子就是汉冲帝,后来没几岁就早夭了,同辈小宗入大宗的汉质帝也是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