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9章 刘备称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09章 刘备称帝 (第2/3页)

史实,原本历史上的曹操也这么干了)

    雒阳这边最新的宗庙,供奉的东汉皇帝本就很少,倒是更加方便刘备越过“冲质桓灵”那些人了。

    所以刘备也不看那些后来的皇帝,就只管先祭告高祖、文、武、光武,禀明因果。

    这一切,原本那个时空,刘备并没有机会去做,因为原本历史上他是在汉中称的汉中王、在成都称的帝,他只能遥祭祖宗,焚表以达上苍,不得不说也是一点遗憾。

    但这一世,情况完全不同了,他可以本人亲自到太庙里,把话当面说清楚,这也无形中进一步增强了其继位的正统性。

    刘备走到最里面的正殿门口时,诸葛瑾等人也不得不停步,那地方他也没资格进去,只能在门外遥遥听着。

    而刘备则在进入正殿之前,脱下鞋履,解下腰间左右悬着的双股宝剑,分别交给诸葛瑾和诸葛亮一人一把,让他俩帮忙拿着,刘备这才转身空手进入正殿。

    踏进正殿门的那一刻,刘备也像是想起了多年的辛酸不易,以及对百姓军民这些年遭遇的悲悯,不由悲从中来,确是发自肺腑。

    略微悲戚了一会儿之后,刘备就从衮服的宽大袖子里,掏出一卷云锦材质的长卷,上面写有一篇以刘备口吻向历代先帝哭诉的赋文。

    赋文是王粲写的——倒不是说陈琳的文笔不如王粲,而是王粲的专业比较对口这类文体。王粲当年跟着蔡邕仔细习学钻研过相关礼法,

    比如前文所述那些“孝明立世祖庙,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义,后嗣遵俭,不复改立”背后的原理,都是蔡邕的研究成果,汉末其他人大多不懂。

    而蔡邕的笔记真迹早已在当年的董卓、王允之乱中流失,尤其蔡邕被杀之后,王允怕他留下“谤书”,是专门清除过蔡邕的笔记的。蔡邕的学问,历史上也全靠蔡琰后来默写,以及顾雍、王粲等弟子转述。

    顾雍不喜欢这种抬轿子的活儿,他这人比较低调,所以这方面就靠王粲了。

    刘备声情并茂地念完王粲帮他写的赋,然后放在灵前焚化,又浇奠了酒水,然后让近侍分散祭品。

    一切告庙的流程走完后,已经是辰时末刻。

    刘备回到太庙门口、举行大典的高台上,开始走登基的流程。

    流程中那些繁文缛节的礼法,自然不必赘述,大部分都跟原本历史上他称帝时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同之处。

    毕竟原本历史上,刘备得说刘协已死,还要给他挂孝。而这一世,刘协是实打实死了,几个月前就祭奠过了。

    诸葛瑾作为司徒,领班所有文臣,在台下奏请:先帝遇害,天下至今无主,宗伯讨逆驱逐曹贼、收复雒阳,为先帝报仇,正宜正位为君。

    刘备还是必须象征性谦虚一下:“曹贼篡逆,几乎倾覆我大汉神器,然天意不绝炎汉,孤今日重夺雒阳,恢复旧都,自当复立天子,以安天下之心。

    但天子之位,仍需自宗室中,择德行深厚长者居之,岂可因孤有军功,便妄窥神器。”

    诸葛瑾等又奏:“宗伯功德巍巍,天下莫不仰望,又岂是以武功服人。”

    一边又转过刘协的儿子山阳王刘熙,对刘备下拜诚恳请求:“先帝在时,每自叹德行不足,以至董卓、曹贼等逆乱连连,还说我等诸子,德行更远不及先帝。天下宗室,唯有大宗伯功、德皆为刘氏垂范,天下无人不服。”

    后面还有一些啰嗦的废话,就不尽赘述了,总之就是换着各个角度论证此位再别无人选。

    刘备看先帝的儿子都自称无德以至天下大乱,他也就不再推辞,登上高台的最高处,接过玺绶,置于面前案上,接受百官朝拜。

    受礼毕,原本历史上,刘备这时候就该宣布改元。但是这一世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哪怕他依然暗定了章武的年号,但却不能马上拿来用——

    原本历史上,曹丕在曹操死后那年的十一月篡汉自立,曹丕是改朝换代,建安二十五年的年号自然不用在乎,连延康元年都可以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