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9章 刘备称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809章 刘备称帝 (第1/3页)

    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清晨时分,雒阳北郊,大汉太庙。

    一座祭坛在雒阳太庙的南边刚刚筑好不久,土色尚新,外以石垣新砌包裹,台高不过六丈六尺,颇显俭朴。

    距离刘备的大军进入雒阳城,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刘备的称帝大典,拖到现在才举办,倒也不是他不急、或是故意吊人胃口,而是需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

    雒阳城刚刚遭了兵火,总不能仅仅把火灾余烬扑灭了,就直接登基吧?该修缮的地方,至少要草草修缮一下。

    而刘备大军打来时,随军的主要是武将,只有极少数懂军机的文官以及钱粮官会随行。那些吉祥物的礼法类文官,都在大后方各地。

    刘备进城后,总要把那些文官都召到雒阳,才好推进后面的工作。

    否则登基大典不但缺人观礼,不够热闹体面,甚至连干活的人都不够——皇帝以小宗入大宗,再次中兴大汉,这个仪式流程该怎么搞,诸葛兄弟懂么?其实不太懂。鲁肃庞统周瑜也不太懂。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时候就需要把陈琳、王粲、许靖这些人找来,再结合那些原本在雒阳朝廷、后来逃离曹操统治回乡隐居的礼法之臣(不是指荀彧),让他们出力周全。

    而等待那些之前逃散的朝廷文官回来,也需要时间。刘备还派兵在雒阳周边各处增设驿站,提供酒食,负责接待,这一切折腾下来,个把月已经算是非常快了。

    不管怎么说,眼下十一月初一,这一切的条件终于全部齐备了。

    ……

    这天一大早,即将登基的大汉皇帝刘备,身着天子衮、冕,乘六轼金根车,由八匹白马拉着,缓缓来到城南祭坛,却没有直接登坛,而是先绕行而过,直奔太庙。

    登基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告慰祖宗神灵,诉说乱世之不堪、自己的情非得已,这也是历来的老规矩了。

    汉朝这一套规矩年代久远,记载稀缺,后世看官或许不太熟。但是只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都对朱棣进南京时、解缙拦马问他“殿下当先入宫耶?当谒陵耶?”的问题不陌生。

    而解缙那番话,其实也就是抄抄古人的先例罢了。

    小宗入大宗,都要先诚恳地向祖宗哭诉,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波折,遇到了哪些变故,自己才被逼得不得不如此。

    刘备来到太庙门前,关张和诸葛兄弟也都一起跟在后面,其余人等则远远站在外围,由赵云带队看护,至少离开十丈以上。

    太庙有数进宫墙,里面还分隔了好几个院落,足有七座殿宇型的建筑。

    所谓“天子七庙”,历朝历代改朝换代当了皇帝的,都要立七座祖庙——不仅仅是供七代祖宗的神主,而是建筑上就要分成七座庙。

    东汉初年,刘秀在雒阳建都时,就给太祖高皇帝刘邦单独立了庙,文帝、武帝也都有庙,但是西汉其他皇帝,当时没有独立的庙,在刘秀打下长安、“收长安祖庙诸神主东归”之后,把其他皇帝合放在一个庙里。

    如此腾出来一些庙的指标后,刘秀就可以留给他自己的高祖父以下数代祖宗了。

    再往后,东汉那么多年里,皇帝每次换人了,刘秀单独一个庙也是必须的,这个不能动,剩下最后三庙,就可以根据皇帝本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调整。有了新皇帝,就把原来皇帝的曾祖父那一代请到供奉了一堆牌位的“合庙”里。

    和刘备同时代的蔡邕就曾写过专门的礼法考据文章,提到“孝明立世祖庙,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义,后嗣遵俭,不复改立,皆藏主其中。圣明所制,一王之法也。”

    而到了雒阳被董卓烧毁后、刘协被曹操控制的那些年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曹操迁都许县时,觉得在雒阳重建那么多宗庙太费事,就奏请说“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刘协的回复是“制曰:可“。

    (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