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7章 大宗伯将于今日进入他忠诚的雒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807章 大宗伯将于今日进入他忠诚的雒阳 (第1/3页)

    曹仁的擅守,不愧是曹操阵营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在物资和兵力都非常充足的情况下,哪怕刘备军以数倍兵力把雒阳城彻底团团围死,并且反复攻心试图动摇曹军坚守的决心。

    但曹仁依然靠着每天亲自巡城督战、以及之前疯狂撒钱粮收买人心的行径,暂时稳住了士气,让六万多士兵愿意跟着他继续死守观望下去。

    刘备军在最初两三天的强攻未果后,就按诸葛兄弟的规划,稍稍调整了战术,减少了新式塔车/云梯的用量,也降低了每天蚁附登城的烈度。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坚固的冲车和掘城木驴,这些武器的护甲更加坚实,而且士兵们可以全程躲在里面,不用抛头露面冲上去肉搏、暴露在敌人的交叉火力攒射范围内。

    虽说以雒阳的坚固,这样的攻击要想破城,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事实上刘备也没指望最后靠把雒阳城墙彻底挖塌几段的方式来破城,那样他以后重修雒阳也费事。

    但是这种持续的破坏,曹仁也不能视而不见。

    一来水滴石穿,你真的什么都不做、不阻挠迟滞,让敌人敞开了挖迟早也能挖塌。

    二来么,白白挨打不还手这种事情,终究是太伤士气,士兵们在恐惧的压迫之下,就容易多想。到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士兵相信诸葛兄弟的攻心宣传,也就是“曹操早就跑了,城里剩下的军队,只是让你们陪曹仁一起送死罢了”。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小部分士兵相信了刘备军的宣传口径,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只是看在最近每天好吃好喝、过着原本从没过过的优厚生活的份上,他们才勉为其难再奋战一阵子。

    为了拉士气,曹仁现在甚至要确保士兵们每天都有肉吃,这样的补给力度,哪怕以雒阳的储备,守不了多久他的后勤就会崩的。

    所以明知道诸葛的策略就是用冲车和掘城木驴大量消耗守城方稀缺的油脂、生石灰、强弩和投石机零件耗材,曹仁也只能接招。

    敌人一推进,他就把一大锅一大锅的引火油脂往下倒,再疯狂丢燕尾炬阻敌。

    而刘备军也不恋战,如果车子真起火了,里面的士兵有烤熟之虞,那就果断顶盾后撤。曹军在城头指望以弓弩射杀撤退的敌兵,也非常困难。

    经过数日的对抗,刘备军甚至还把冲车和掘城木驴改造得越发完善。

    最初第一天的时候,冲车顶棚上连湿泥浆都没涂抹。

    发现曹军有准备,纵火物资还算充足后,刘备军第二天就在冲车和掘城木驴顶部涂抹了湿泥浆,还是用最能吸水保水的膨润土做的泥浆。曹仁再想破坏,就得凭空多花好几倍的物资。

    不过曹仁也不傻,当他发现某些攻城武器特别难烧之后,他也就放弃了,不用烧的,改用拼命组织士兵往下砸大石头的办法,以量取胜。

    刘备军的弓弩手当然也不是闲着的,在护城河外,早已造了密密麻麻的木板阵屋,可以让刘备军的神臂弩队趁机大量杀伤墙头上探出身扔石头的敌兵。

    曹仁纵火无果,就只好靠大量用石料和堆人命来破解。

    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天后,刘备还挺满意,一次战斗结束后,刘备就随口问起诸葛亮:“曹贼这般堆人命往下扔巨石砸车,城中的礌石多久会用尽?”

    诸葛亮听了,却稍稍愣了一下,随即低声解释:“主公,这些石头是耗不完的,雒阳城内宫室崇峻,随便拆房子都能得到无数石料,哪怕只是拆宫殿土台外面的石垣。”

    刘备略微有点尴尬,意识到自己灯下黑了、忽视了这一点小常识。

    汉朝时候大部分的城池,还是会短缺石料的,因为绝大多数民房只是土木结构,很少用大石头修,采集大块石料的成本是很高的。

    但是雒阳不一样,皇宫的地基、高台,虽然内里都是夯土而成,但外表面还是要包上石垣,这样才不容易垮塌,夯土也不容易松动散落。

    曹仁有皇宫的外包砖可拆,大石头是无论如何够用的。就算刘备耗到他石头用完,那雒阳城内的皇宫也都被曹仁扒了一层皮了,到时候刘备还要花大量人力重修,那多划不来。

    刘备想明白后,很快虚心求教:“那先生可有妙法让曹仁继续多用火油、石灰、强弩等物消耗我军的冲车和木驴?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让曹军把那些最短缺的物资用完。

    这些东西无孔不入,对蚁附的士兵威胁太大,总要耗完了我军才好再全力蚁附。”

    诸葛亮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也不好隔空操纵曹仁。思前想后,他总算灵机一动,想到个变招。

    于是次日开始,刘备军继续改造冲车和掘城木驴,从一开始的外壳单层厚木料,变成调整后的内外双层相对轻薄的木料。

    当然,如果有之前已经造好的还没用完的冲车,那就直接简单改造,在外面再罩一层非常薄的劣质木头。

    然后,在内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