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当敌人觉得你没必要再打登陆战时,你就可以再打一场登陆战 (第2/3页)
异士,曹操当年好歹也跟刘备打过汉中之战,在秦岭战区也搜刮了一些当地的山地部族战力。
如今到了关键时刻,为了给主力争取时间,用金钱喂饱这些山地兵,重赏其后方的家属,让他们执行一些危险的任务,他们倒也肯干。
而且就算最后来不及翻山逃走,他们大不了投降刘备就是了。反正在曹仁的计划里,这些士兵都算是随时会死的,就算回不去也不会被错役法罪及家人。
曹仁这是想尽办法坚壁清野消耗刘备,在他能做到的范围内,尽量做到最好。他这也是想为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画上一个尽量壮烈的终结。
人都是有追求的,到了必死无疑的时候,很多豪杰之士,都希望死得更加轰轰烈烈,史书上多留点名。不管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好的还是坏的,曹仁都希望史书说他是个善战的名将,这就够了。
徐晃在轘辕关稍作迟滞,这座关卡才最终被赵云夺取。但也靠着轘辕关的拖延,赵云没敢太过孤军深入——也或许是赵云知道,就算自己冒险孤军深入,也没什么效果,徐晃还是能跑得掉,所以犯不着孤军深入增加损耗了。
徐晃最终就靠着这点时间差,顺利把太谷和伊阙的军队,先后撤走了。伊阙这边的曹军是最后走的,因为伊阙的路相对最好走,那是洛水的支流伊水穿过伏牛山的峡谷所在。
其他轘辕、太谷两关丢了刘备军最多也就赢得一条穿越山区的陆路,而伊阙关丢了,刘备军能直接打通伊水水路。
到时候刘备军顺伊水而下、再汇入洛水的话,就直接流淌到雒阳城的城墙外了,这一点太致命了。
伊阙如此重要,曹仁和徐晃也就都把精力重点放在‘让伊阙尽量晚点丢,同时又能确保伊阙的守军能撤走’这个问题上,希望尽量两全。
最后,他们似乎也真做到了,跟刘备打了几场阻击消耗战,徐晃还有序地全身而退了。
曹仁听说这个结果时,也是非常满意,觉得不管最终战局如何,就凭他这一手操作,后世史书应该会给他一个调度有方、掌握军队如臂使指的好评。
“就算对面有诸葛兄弟又如何,只要我军闻风而逃,配合小股迟滞骚扰,想有序全身而退、尽量消耗敌人,还是做得到的。反正徐晃机灵,不会给赵云穿插断他后路的机会的,赵云主力一有逼近的趋势,他得到消息就提前跑了,又不会提前太多。”
这就是曹仁内心的想法,也是他对徐晃的评价。
然而,就在曹仁为自己的微操沾沾自喜的时候,在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北边的李典,却出了事。
……
徐晃在轘辕至伊阙等地节节抵抗、有序撤退、不给刘备军包抄断后机会的同时,孟津渡和小平津渡这边的李典部,这几天按说是相对轻松一些的。
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曹仁的最新战况通报,刘备军应该也是意识到了“包抄南线的徐晃相对更容易成功,而包抄北线的李典则完全不可能成功”,所以把这几天的攻击重点放在了徐晃那边。
李典想想也觉得这很合理,因为北边是濒临黄河一马平川的地形,最多有点北邙山的山区阻碍。但总的来说,北边比南边开阔太多,部队快速推进也更藏不住。
只要刘备军越过了偃师一线,李典就能立刻撒丫子跑,这绝对是可以跑掉的。
同时他又不能太早跑,太早跑的话,刘备军就直接在孟津渡河了,那样会给刘备提供方便。
走之前,李典还把码头上的物资尽量后运,运空一片仓库邸店后,就把那片地方连同码头设施一起放一把火烧成白地,这也是曹仁给他的命令,
为的是将来刘备占领这里后,也没有现成的港口建筑设施可用,这样刘备在雒阳周边的水运运力就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八月十八这天,李典把两座港口和小平县城里的物资、青壮都后运得差不多了。这天一早,他又打听到,刘备军似乎攻破了偃师县,然后就分兵往北、沿着北邙山和黄河岸边迂回穿插,要冲自己来了。
不过目前相距差不多还有近百里地,自己要跑肯定是来得及跑的。而对岸从昨天开始,李典也发现再也看不到刘备军沿河驻扎的旗号了,应该是刘备在温县的军队全部回撤到怀县,然后从怀县渡河了。
也就是说,曹军守卫孟津和小平津的意义,已经充分实现了,他们逼得刘备主力都去绕路渡河。现在敌人都绕完了,这两个码头也就没守的必要了。
“立刻放一把火,把这两座渡口剩下所有东西统统烧光,然后随我先撤回小平县,再酌情分兵,一部分按照将令去谷城县,一部分随我回雒阳助守。晋王已经下令让我亲自去雒阳陪他守城了。”
李典最后向守卫两渡的部将下达了一条军令,随后曹军就放起火来,准备撤退。
张飞离他还有至少七八十里呢,他有什么好怕的?
难道张飞名字里带个飞字,他还真能飞过来不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