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95章 曹操称帝,谁解其中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95章 曹操称帝,谁解其中意 (第3/3页)

 曹操吩咐完这些,也已经累了,就挥退了曹丕,然后就休息了。

    ……

    曹丕以为,父亲登基前,该跟大家交代的事情都交代完了。

    不过曹丕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父亲吩咐完了关于他和曹彰的事情后,第二天又单独召见了三弟曹植。

    曹植最近很迷茫,跟父亲之间也闹出了一些不理解。

    倒不是说曹植有多忠于大汉、觉得父亲不该称帝。而是曹植素来有点小聪明,他觉得都这时候了,还贪图这点名分干什么呢?

    称了帝,只会让更多人众叛亲离,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更削弱,那不是慕虚名而处实祸吗?

    所以在听说了父亲的决定后,曹植是公开出言劝谏过的,劝父亲别自取祸端,还是乖乖立先帝的儿子刘熙算了。

    先帝又不是没儿子,只是尚未成年罢了。立个九岁小孩当皇帝,父亲继续大权独揽辅政,不也没差别么。

    因为其他人都不敢劝,而曹植是不担心父亲杀他的,敢劝,这就显得很突兀很醒目,虽然他的动机谈不上忠义。

    结果八月初五这天傍晚,曹操就为了这事儿,把他单独喊来密谈。

    曹植一开始以为,父亲是要关起门来跟他讲道理,批评他。

    所以口才便捷的曹植,也准备好了一大通说辞,想要跟父亲辩论。

    谁知行完礼后,曹操的话很快就让曹植有一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这些日子,只有你一人敢在朝堂之上,公然劝为父立先帝之子,你做得很好。”

    曹植闻言不由一愣:“父亲这是何意?孩儿实在不解。”

    曹操站起身,拍了拍曹植的肩膀:“劝了就是劝了,没必要收回,朝中文武都看着呢。但为父的意志是不会改的,称帝还是得称。”

    曹植完全不懂了:“父亲既不愿意改弦更张,又不是责备孩儿,那今日究竟是为了……”

    曹操豁达地苦笑了一下:“孤既然要自立,你前几日劝了孤立刘熙,那以孤的脾性,只要你所劝不准,又岂会留着刘熙?所以,明日你再在朝堂之上,公然劝谏一次,把事情闹大。要叩首出血,苦谏死谏。

    最后孤依然不准,你怕事后连累了刘熙,就带着他连夜潜逃,把他送到刘备那里去吧。孤倒要看看,孤没立的先帝之子,刘备到底立不立。

    到时候孤这边先称帝,雒阳的朝廷,该废汉也废了,看他跟不跟,还是说他那么能忍,还要继续演下去!

    如果他如此隐忍,孤把先帝的一个儿子送到他手上,他还要继续按部就班,先立先帝之子,不肯自立,那么,我们曹家也只能自认倒霉,从此你们兄弟二十五人,恐怕一个都活不了。

    但如果刘备看我先废了汉,他也不想再演了,也跟,虽然他会复汉,但这个汉的天子,他要自己来做。那么你苦谏死劝为父不可废汉,还带着先帝一子去投奔,还跟为父划清界限的话,他多半不好意思杀你。他自己都急着称帝了,哪里还好意思对别人要求太过严苛?肯定要尽量笼络人心。

    不过你也别高兴得太早,你要想活下去,就得学项伯改姓。当年项羽虽然杀了义帝,他的族人也有能活的,但必须是改姓刘,不能继续姓项。所以,你到时候也得忍辱负重,公开说要跟为父决裂,请求刘备赐你改姓。”

    曹植听了大惊:“父亲要孩儿背弃祖宗以求苟且偷生么?孩儿岂是如此贪生怕死之人?”

    曹操用力摁了一下他的肩膀,让他稍安勿躁,随后缓缓先吟了两句诗:

    “白马饰金羁,连篇西北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首诗,是前年你二哥平定并州鲜卑轲比能时,你写的吧。为父岂能不知道你血气方刚,不知畏惧。

    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为父二十五子,刨除你大哥子修,还有几个早夭的,在世还有二十一子。

    你这二十一兄弟里,为父算来算去,最多活两个,两三个吧。剩下十九个都是非死不可的。

    子文能不能活下去,要看他能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将来远遁西域,别被刘备追上。或许他那一支,永远只能隐姓埋名于异域了。而你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刘备急不急,还有你肯不肯忍辱负重改姓。

    为父当了半辈子天下雄主,总要指望那么多儿子,一个稳一点,哪怕改了姓也要活下去。一个险一点,虽能保留本姓,但活路得他自己杀出来。你们各有各的使命,不要推辞了。”

    曹操说得很诚恳,完全不像是父亲跟儿子说话。他就像是冷冰冰地算账,希望每一条不同的活路上,都能留下一个儿子去探路。他也借此暗示曹植:

    你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你只是被分配了任务探这条路,你是为剩下十九个注定活不下去的兄弟探路的,其他人想探那条路还没条件,也没机遇。

    曹植听完,彻底呆滞在了当场。

    他完全没想到,父亲居然是这么考虑问题的。

    但他已经没有选择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