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曹操称帝,谁解其中意 (第2/3页)
黄河防线,刘备也完全有可能本月之内在孟津登陆,至少也会打到成皋。为父肯定要亲率将士,与刘备鏖战。虽然不至于死战到底、白白送了性命,但战阵之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说不好的。
因此,几天后登基之时,为父会当场宣布立你为太子,你要做好准备。当上太子之后,你就要尽快开始结交依然死忠于我曹氏的文武,把人都团结起来。
以备万一哪一天,为父死在刘备手上,你还可以撑持下去。雒阳是不可能久守的,刘备也铁了心要拿回雒阳,彰显他为先帝报了仇了。
所以,你当上太子之后,为父会在雒阳被围之前,安排你去长安。关中险固,加上刘备刚刚大战疲敝,河洛又被战乱破坏得不成样。刘备肯定会花时间重建雒阳、稳住京畿局面,在雒阳称帝。
所以综合算下来,刘备拿下雒阳后,休整维持秩序可能就要一年,再打关中并州,我军仗着地势险要,节节固守,再撑持一两年绝无问题。你这个太子,或者是将来继位为天子,干上三年还是没问题的。”
曹操这番话,也是在安慰曹丕,给曹丕鼓劲,所以说辞方面尽量往乐观了说。
他嘴里说的“干上三年肯定没问题”,但实际上曹操心里很清楚,最多最多也就三年。运作不好的话,两年不到就彻底崩盘、最终身无立锥之地,也是有可能的。
他这么说,也是希望曹丕别嫌弃太子之位没价值。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个太子虽然将来有可能遭到最严重的刑罚、追杀,但毕竟你也爽了三年了,不是只让爽几个月,应该觉得够本了。
曹丕刚听到父亲的吩咐时,内心也是稍稍有点崩溃的。
他已经三十三岁了,当然知道眼下的局面,知道父亲就算称帝,最终也不长久的。
太子也好,未来的帝位也好,那都是一颗烫手的山芋。
不过随着父亲深入剖析,曹丕也渐渐冷静下来了。
他忽然也有些豁达,想明白了好几个原本拧巴的点。
当不当太子,将来当不当皇帝,对于人身安全有影响么?
如果曹家真要覆灭,自己当不当皇帝,刘备都不会放过自己吧?
刘备才不会管你先帝到底是怎么死的、是被蓄意弑君杀害的还是意外事故撞翻船淹死的。
所以,当不当太子,当不当皇帝,最多也就影响一下将来的具体死法而已。
斩首还是腰斩还是车裂,这点区别,曹丕倒是看得开的,无非最后阶段的痛苦程度不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但自己接下了这个太子,至少还能享受两三年唯我独尊的生活,体会一下君临西北的雄姿。
够本了!将来的死法更惨烈一点,换两三年肆意的独尊!
曹丕想了很久,想通了一切后,慨然再拜允诺:“父皇既有所命,儿臣岂敢推辞?值此国难之秋,儿臣身为父皇长子,自当为诸弟表率,岂有这种时候退缩的道理!”
这种时候,也没有什么反复推辞的戏码了,本来就是关起门来父子之间,还演给谁看呢。
“好孩儿!不愧是我曹操的种!这点担当还是有的!”曹操也难得心情好了一下,不由老怀大慰。
或许这是他最近个把月来,难得遇到一件值得他快意的事情。
他虽然要败了,但他的儿子也不是孬种,明知将来要死,还是勇敢得顶上去,先爽两年再说。
安抚好曹丕之后,曹操趁热打铁,又交代了一件事情:
“按说,战乱之秋,立嗣当以善战为重,不比承平之世,以德以长。所以为父当初也想过立子文(曹彰)。不过子文性刚,宁折不弯,一旦将来他为天子,岂有天子一直御驾亲征的道理?一旦有个闪失,反而会让局面崩坏得更快。
所以,为父才选了你。不过你也该知道,到了那种时候,自古所要顾虑的兄弟阋墙,便不存在了。
先汉之时,景帝或许要担忧七国之乱,武帝需要殚精竭虑颁布推恩令。但到时候你们兄弟之间,本就只剩两三州之地,还有什么好争的?
你为天子,坐镇长安,放心把全部兵权交予子文,让他在外面帮你抵御刘备,甚至是帮你远征西域,为曹家争取一块遁逃容身之地,都比你们兄弟互相提防,要好得多。
子文的脾性你也是了解的,不通政务,不爱读书,他也不会有那些胡思乱想的。”
曹丕听得很认真,刚才父亲刚刚提到弟弟的时候,他内心下意识是有点反感和忌惮的。
二弟曹彰,实在是太勇猛善战了——至少跟曹家年轻一代里的其他人相比,确实是最勇猛善战了。
曹丕原本一直把曹彰当成对手,直到现在父亲打开天窗说亮话,彻底把最底下那些阴暗的东西都翻出来晒一晒彻底说清楚,他才放下了芥蒂。
曹丕当即表示,自己一定遵从父命,将来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一定放心把兵权交给曹彰,他主内曹彰主外,各自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