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以退为进,不辩自明 (第2/3页)
了气势。
那样岂不是显得“他刘备很重视曹操的宣传,才要专门辩解”。
如果直接把曹操视为弑君国贼,毋庸置疑,那完全可以不把曹操的话当回事,还特地反驳什么?
无视才是最大的藐视。
刘备这几天迟迟没有反驳,也是因为诸葛亮提醒了他这一点,劝他别直接以檄文的形式反驳,最好再斟酌一下。
诸葛瑾听了二弟为主公所想的顾虑后,也觉得有道理。
这事儿不能像是跟曹操在辩论。曹操现在都沦落到什么档次了,他还配辩论吗?
刘备要说,也是对天下人说,不是针对曹操说。
想了一会儿,诸葛瑾还真就想到一计,想到一个挺合适的载体。
当然,也不是诸葛瑾多聪明,而是因为诸葛瑾刚好有现成的历史答案可抄。
他忽然想到了原本历史上,曹操写过一篇《述志令》,或者又叫《让县自明本志令》,内容就是曹操辞了刘协封给他的三个县封地,顺便对天下人申明自己并无“欲废汉自立久矣”的情况。
曹操的《述志令》的内容,刘备当然是丝毫都不可能去借鉴的,但是其形式,却是可以的。
刘备可以以太尉、车骑将军、武昌侯的身份,下达一份针对治下臣民的教令,表达自己的谦退、哀痛和自责。
别的事情不用提,主要就表达“对于没能救出陛下的自责”,然后再做出一些决断,以自明其志。
而对于曹操谎言的驳斥,就可以潜移默化藏在这份教令里,这样也显得胸襟豁达、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刘备听了之后,果然觉得这很合理。
“确实应该如此,无论如何,陛下遇害都是我等人臣没有尽到拱卫的本分。孤已恢复大汉州郡、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不能翊卫陛下,陛下派人来联络,也接应不及,是该自贬!”
刘备想明白这一层道理后,便决定暂时以退为进一下了。
这种暂时谦让自退的做法,也确实最适合对第三方宣传,并凝聚人心了。
一旁的诸葛亮,也很快领会了这种以退为进的“清者自清”效果。不过他也立刻敏锐意识到,这一招是双刃剑,因为必须配合“自贬”的表态一起用,才显得有诚意。
历史上诸葛亮自己后来首出祁山失败后,斩了马谡,也以用人不当自请贬三等,与今日的情形,也算是异曲同工之妙了。
只不过诸葛亮贬三等后,可以“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实际权力没有丝毫影响。而刘备今日的权力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诸葛亮便很快把自己的提醒说了:“主公,用这种手法争取人心、剖白真相,不仅需要主公暂时自行贬抑,而且其贬抑也不能立刻取消,必须将来另有大功于天下,才能再行洗刷。这一点,请主公心中务必有所准备。”
历史上诸葛亮自贬三等后,也是等了一年,来年第二次出祁山,指挥魏延斩了王双,重夺武都、阴平二郡,才算是攒够功劳,洗刷旧辱,恢复了丞相职务。
套这个模板的话,刘备显然也要面临这个问题。
不过好在这个问题还是容易解决的,几人稍微一合计,就意识到可以和之前治下各地文武想要劝进的事儿、合起来处理。
诸葛兄弟一起商议细化之后,最终给出刘备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主公如果真要下自责的教令,可以在教令的最后暗示,要打进雒阳城为陛下报仇,然后才能洗刷今日之过。如此一来,那些想要在主公入雒之前就劝主公轻进之人,也都会知难而退的。”
诸葛兄弟还藏了半句话没说,那就是一旦这封教令下了之后,不但想要现在就劝进的人能刹刹车,而那些现在还没想劝进的人,也会得到暗示:等打下雒阳,就是时候了。
刘备对这个节奏还是挺满意的。
原本历史上,他打下汉中之后,就很快有人劝他称汉中王,但他还是筹备拖了两个月,这还算是快的。后来曹丕篡汉,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更是花了半年才做好准备。
现在只是要求攻下雒阳,这点时间他完全等得起。而且打进雒阳再考虑后面的事情,也省得重新修那么多宫殿和百官的官邸了,朝廷的一切都可以尽量用现成的,减少大兴土木。
除非是有一部分在战火中被曹操破坏掉的东西,非重修不可,那也没办法。
定下这个总的方略之后,剩下的就是教令里具体的自我贬抑尺度了。
这个问题,刘备不想跟手下人商量,哪怕是诸葛兄弟也不愿意商量。
作为主公,他自己怎么罚自己,这种事儿,是别人能插话的么?
所以刘备思考了一下,最终乾纲独断,决定为“救驾反应迟钝”的过失,负最高的领导责任,自削武昌侯五千户封邑。
保留太尉、车骑将军官职不变,武昌侯的名号也不变,只是减少封户。
顺便的,刘备还试探了一下诸葛瑾的意思,诸葛瑾很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