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以仁政之名,让世家豪强被卖了还帮你数钱 (第3/3页)
的,他们可不在乎朝廷是否对普通士卒施恩呐。”
诸葛亮连忙解释:“这只是第一步的铺垫和引子,只是为了让主公后续一系列的措施,和‘废除曹贼暴行’的最初契机契合起来。”
刘备这才重新拉起期待感,连忙追问:“那后续又当如何?”
诸葛亮:“主公应该也知道,我大汉此前为了避免官员在地方上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曾经有过‘三互法’,一直到桓灵末年,天下大乱,才渐渐形同虚设……”
诸葛亮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等大家反应,而大家也很快就理解了。
三互法是东汉一项执行了很多年的人事制度,后世看官或许不了解,但当时的人都不陌生。
一言以蔽之,就是官员在任职的时候,需要回避一些地方,比如籍贯在本州的人,不能在本州做官。
又或者是联姻结婚之后,夫妻双方的家族成员,做官时也要回避联姻方的州郡。
然后甲州人如果去了乙州做州牧、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来甲州做太守之类。
具体细节一时难以全部赘述,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要求官员任职地点回避的制度。
后世有很多“本地人不能在本县当正县级领导”的规定,真要细究源流,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这个历史渊源。
这些制度本身当然也是善法,也一定程度上解决过东汉的官员在地方上长期盘根错节、结档营私的问题。
后来天下战乱不休,这种破事儿也就没人管了,朝廷也没能力管。
现在诸葛亮重提这件旧事,看其风向,却是试图顺便改造三互法,并且以此为契机,把“废除旧的三互法”跟“革除曹操暴行”联系起来。
只听诸葛亮继续说道:“将来朝廷如果实施了新的选官制度,比如各郡依然有权举荐备选人才给朝廷、但朝廷必须考试才能决定是否正式授官。
到时候,朝廷原本担心的‘一个州的人回本州当官,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这种情况,就可以稍稍缓解一些。
因为得到州郡地方照顾才被推选上来的人,他们未必能通过考试,通过考试的得是有真才实学的。如果做官的人选都不能被地方内定,他们还怎么完全勾结?
当然,间接的勾结,也还是可能有的,所以‘三互法’不能完全废,只能是适当放宽其范围尺度,比如原先规定不能两州交互任职,现在这一层可以放宽些,因为跨州的利益交换,在新的考试选官之后,已经很难实现了。
又或者,可以把当地人不得在本州任官,放宽一级,放到不得在本郡任官,但可以在本州的其他郡任官。这些举措,一定也会得到那些真心想建设家乡、把本乡搞好的恒产恒心志士支持。
而朝廷宣布这一改革的契机,就可以说是‘曹操的错役法太残暴,以家眷为人质,逼着将士们错州服役’。而主公要矫枉则必须过正,要废改曹操的错役法,显示宽仁,那就一并连三互法都放宽。
不但士兵将来可以在本州服役,连通过考试的确有才学的官员,也可以在本州除本郡以外的郡县任职,让天下人背井离乡的限制尽量减小,同时又依然能够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倾向。
到时候,主公再推进考试选官的法子,就能被宣扬为‘为了让天下人尽量不背井离乡,又不希望他们出现割据倾向,而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
换言之,主公不是要问天下世家豪强索取什么,而是先给了他们善政恩德,然后为了弥补这项恩德给了之后、地方容易尾大不掉,所以不得不再给这个恩德加一个限制。”
诸葛亮提到的策略,还是非常谨慎的,他并没有说要直接废除三互法,因为官员任职地点的回避制度,肯定是有其价值的。
这招哪怕一千八百年后也都在用,只是范围小了很多。汉朝的州比后世的省还大,但后世的回避绝对不会到省级,也就到县级罢了。一个公务人员,当地方上的一把手时,只要不是在籍贯所在的县当,就没问题。
这一切,显然是因为制度进度、政务也越来越透明、选官考核越来越透明,所以地方上形成山头的难度也在变大。
有科举之前,汉朝或许要按州为单位回避才能避免尾大不掉。
如果搞了科举,诸葛亮认为回避限缩到郡级就可以。
由此导致的尾大不掉增量,是绝对可以比选官透明度提升带来的减量,充分抵消掉,而且这个减量还有余。
同时这个变法的名声还好听了,变成了刘备先对天下人施恩。施完恩后发现冒出了新问题,才给这个恩打补丁。
这时候,大家好处也欣然接受了,你还有脸阻挠刘备打补丁么?
更何况刘备也不是刻意施恩,他是因为“目睹曹操暴行,想要每与曹相反”才这么干的,刘备的出发点是最正义仁德不过了。
所以,这事儿也就只能这么着了,别想着反抗了。
把这些道理都说透,刘关张和其他诸文臣都豁然开朗。
诸葛令君之智,果然非凡!这么弯弯绕绕的制度设计,诱因契机,都被他想到了。
而场内众人,尤以诸葛瑾最为震惊。
他之所以震惊,倒不是说他对二弟有多聪明思想准备不够。
恰恰相反,他是场内众人中,最深知二弟有多牛逼的人,他对二弟太了解了。
他之所以震惊,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知道后世任官的地域回避制度的人。
他也知道,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选官的办法越来越公平、透明,对于官员任职地域的回避,范围确实在逐渐限缩。只要能有效避免尾大不掉、地方利益输送,这种限缩本身也确实是好事。
比如刚才说的,“后世的地域回避,最终一直限缩到县级”,这一点,场内其他人都不可能知道,只有诸葛瑾这个穿越者是知道的。
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推演和见识,就推测出了这个趋势,跟后世一千八百年里“回避范围越来越小”的大发展方向,是吻合的。
回避不是目的,回避只是手段,回避本身是不方便的。
回避是为了防止人事任命上的利益输送,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只要有办法斩断利益输送,实现了背后的本质目的。那么回避这个不便的手段,是可以渐渐少用、小用的。
这个人事设计的历史趋势总纲,已经被诸葛亮无意之间抓住了,并且立刻活学活用,指导了这一次的选官/任官回避制度相关变法。
我愿意限缩回避范围,代价是你们推举上来的人得先考试,以自证洗清“利益输送关系户”的嫌疑。
而最初的追根溯源,天下人就该怪到程昱头上。
是程昱杀人质,诱发了仁慈的刘备想要革除与回避/异地驻军/异地做官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的反思,才牵出了后面这一长串补丁。
“二弟这举一反三的本事,实在是太……我是提前知道历史报的答案,而他是自己推理出来的呀……”
诸葛瑾不由在内心长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