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以仁政之名,让世家豪强被卖了还帮你数钱 (第2/3页)
容,脑子已经很乱了。
如果非要自己跟自己脑内博弈,扮演完正方立刻再扮演反方,左右脑互搏,很容易精神分裂的。
不过,大家好歹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思考——如前所述,这颗“棒槌之后的甜枣”,最好是跟之前曹操统治时期独有的残暴手腕联系起来,然后刘备就能反其道而行之、在废除的过程中施恩于民。
而且这个甜枣最好跟变法的内容是相关的,那样才不显得突兀,不显得“刻意利益交换”。
甚至可以先流露出一点风声,要给甜枣,然后在琢磨给甜枣的过程中有可能带来什么弊端,再“不得不”引出变法,那就更完美更不拉仇恨了。
只可惜,这世上没几个人能想到这样的联动,会场内的氛围很快也就稍稍沉寂了下来。
好在今日本就是给诸葛瑾和关羽等人接风的,刘备也没强求立刻谈出点干货来,所以想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接着喝酒接着乐呵就是了。
刘备非常收放自如地又劝酒了几轮,甚至还在酒席上亲自高歌了一曲,又跟关羽聊起兖州各地的收复情况是否顺利。
关羽也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些见闻,其中倒是没怎么提曹军的武力抵抗,毕竟当地剩余那点曹军的战斗力,在关羽眼里根本不够看。
从打鄄城开始,一直到兖州中部三郡平定,唯一给关羽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兖州核心地区曹军那“不得不抵抗到底”的意志。
还说到了程昱的残暴,说遇到曹军崩溃主动投降、甚至迎接刘备军时,程昱居然还无差别乱杀归义者家眷,甚至有灭门的。
虽说近年来好多诸侯都有集中居住精锐部队士卒家属的行为,但是跟程昱和曹操那样军队一投降就惩戒屠杀家属的,还是非常罕见。
刘备听后,一时也被转移了注意力,暂时不再关注变法了,而是发自肺腑地感慨抨击了程昱几句,最后还问起程昱的下场,有没有找到尸首。
关羽则表示,程昱最后也知道罪孽深重,即将被周瑜歼灭时,选择了抱着碇石沉黄河。
因为黄河夹带泥沙多,河床的淤泥积沙深,碇石能沉入河床很深,根本找不到。
尸体倒是未必会一直跟碇石绑定在一起——因为人淹死之后,或者说在淹死之前缺氧昏迷时,抱着碇石的手就会自然松开了,不可能坚持抱到死的。程昱仓促之间只是抱石沉河,不是绑在石头上沉河,所以尸体肯定另外淤在别处了。
周瑜战后也有用拖网反复打捞,捞到过一些沉底的敌尸,但都是数日之后了,面目腐烂难以分辨,衣衫甲胄也多不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刘备暗道惋惜,但也没说什么,只是直接追问最终结果:“那最终是如何处置这些尸首的呢?”
关羽捋着美髯叹道:“不能辨认尸体,也没必要辱及无辜者,最终就如董卓死时,扎草罩衣,上书其名,然后示众宣讲其罪行。”
刘备点点头,这也够了,没必要拘泥于肉身的真假。
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都知道,董卓被吕布杀了之后,王允就让人扎了一个写着“董贼”字样的蒙布草人,在长安闹事供百姓泄愤。从情感上来说,这样的处置已经很彻底了,不用再追求刻意侮辱。
(注:三国演义原文里只是在董卓尸体肚脐上插灯芯点火,扎布人烧了只是电视剧里的处置。但这种措施在汉末时,用来惩戒尸体找不到了的罪人,确实很符合时代背景。)
刘备和关羽原本聊这些话题,也不过是说些时闻,发泄一下情绪,权当酒后谈资。
不过,一旁的诸葛亮,一直摇着羽扇在想正事儿,哪怕陪主公喝酒时,明面上在享乐,实际上脑子依然没有降低思考速度。
此刻被刘备和关羽的话题所启发,他忽然心中一动。
诸葛亮便连忙放下羽扇和酒盏,拱手道:“主公,亮方才忽思得一计,说来也巧,恰好是被曹贼、程昱的暴行所启发。”
刘备和关羽也不由停下了吹牛打屁的闲话,刘备略微诧异地扭头:“哦?这都能启发到先生?那真是……且先听听,究竟是何高论。”
诸葛亮也不卖关子,对众人言道:“众所周知,自董卓以来,天下诸侯战乱,多有将麾下主力部曲的家眷,接到诸侯所居城中安置的。
若是地跨数州的大诸侯,如巅峰时的二袁、曹操等辈,至少也是将嫡系精兵的家眷,接到一州治所或枢纽大城集中居住。程昱此番面临兖州数郡将士倒戈的雪崩之势,之所以能威慑剩余部曲依然死战,关键就是靠人质的性命威胁。
而曹贼在天下诸侯之中,本就是最擅长此法的,他还总结出了一项制度,在其内部被称为‘错役法’,追求的就是让主力部队的士卒,不在其籍贯所在地服役,要去别州别郡服役。
如此哪怕他们起了投敌之心,只因家眷不在本州本郡,他们想降也没法带着家人一起降,这就投鼠忌器,有软肋落在曹贼手上。
此前天下局势未定,主公也不好彻底公开反对曹操的‘错役法’,因为我军多多少少也需要将将士的家眷集中居住,但现在,曹贼即将被逼到丢失全部关东州郡的程度。
未来的曹贼,只剩下河洛、并州与关中、西凉,他就算再想‘错役’,又有多少腾挪空间供他错?而主公要胜曹贼,就算不靠错役来钳制士兵,也一样可以打赢曹操,也一样不用担心还有人会在战局稍稍不利时就投曹,因为天下人都已经看清曹操没有前途了。
既然如此,主公何不大大方方,公开宣布,永远绝不使用错役法这一暴行来残害百姓?有了这一铺垫,主公想实施后面的变法,也就容易得多了,阻挠的力量也会被极大削弱。”
刘备顺着诸葛亮的思路,仔细想了很久,一时也没完全闹明白其中逻辑。
要说刘备阵营也喜欢集中将士们的家眷居住,这一点刘备是承认的。但是集中到“跨州郡居住”的程度的话,那刘备确实没有。所以哪怕是从程度方面来考虑,之前刘备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贯比曹操更仁慈一些的。
就好比历史上关羽打荆州之战时,他北上进攻襄樊,但关羽军的家眷都在江陵。是江陵被吕蒙偷了,关羽的部队才溃散的——但如果严格学曹操模式的错役,只把荆州主力部队的家眷留在江陵怎么行?江陵不正是荆州的核心地盘么?按曹操的错法,刘备就该把关羽将士的家眷接到成都!
刘备没把关羽部家眷接去成都,就说明刘备对将士们的信任,是远超曹操的。
但是,刘备想来想去,觉得这事儿只是跟武人、跟普通士兵有关。而跟世家、豪强没什么联系。
一件对军事人员让利的善政,怎么就能换来世家豪强在选官问题上的让步呢?这两件事怎么看都联系不起来,太牵强了。
刘备便不由真心求教道:“宣布彻底废除错役法,以如今对曹贼的胜势,我军确实承担得起,哪怕孤承诺永远不用曹贼的跨州服役、异地扣押家眷人质的暴行,孤也有把握打赢曹贼。
但是,这事儿和考核选官的变法,又有什么关系呢?世家豪强,那都是要当文官当将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