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第2/3页)
易甄别,难以提拔筛选时,才会迫切需要另想办法考核。
不过,真到了承平之时,再想动这些‘祖宗之法’,肯定也会被很多腐儒反对,确实不如现在变法来得轻松。
因此,我觉得此事不是不可以推进,而是要找个合理的借口,不能让天下人觉得生硬,不能让天下人看出主公就是想趁着曹贼未灭这个节骨眼、搂草打兔子。”
刘备一边听,一边缓缓地咪了几口酒水,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也连忙表示了赞同,承认眼下推进这种事情,要想缓解反抗,最关键还是把过渡用的借口编得圆滑一些。
否则的话,“借兵威变法”的吃相就显得有些难看了。
刘备又顺势笑着追问:“那孔明可有想到良策?”
诸葛亮也不是神,连忙表示:“这正是此番群策群力,需要探讨的,在下也并无万全之法。”
刘备倒也不觉得意外,如果诸葛亮立刻拿出万全之法,今天这个会就不用开了。
不过没关系,现在诸葛兄弟再次会晤,有的是机会思想碰撞,何况还有鲁肃庞统周瑜一起帮着想办法。
头脑风暴总能风暴出点干货的,刘备很笃定。
诸葛瑾摸清现状后,就知道今天这个会,肯定还是得自己带头,先想个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大家往那个方向努力动脑。
这种节奏,过去十几年里,他已经习惯了。自己最大的长处就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而在完善细节、解决具体问题方面,肯定是不如二弟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诸葛瑾穿越至今十七年在这方面没什么长进,恰恰相反他已经长进了很多了,尤其经常跟二弟切磋,他的脑子也是越用越好使。
只是再怎么长进,在处理细节推演方面,他也只是天下第二,这一点二弟确实比自己强,只能说是人各有所长。
诸葛瑾按照后世学到的那么多博弈论和逻辑学方面的模型,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一个个往上套,很快就想到一个朦胧的努力方向。
他心中暗忖:“要想说服人变法,首先肯定要有利益交换,如果一味用强,容易吃相难看,还有伤主公多年积累的仁德之名,容易激起反抗。
我们要做,肯定要做得漂亮一点,如果担心出让太多利益,大不了把甜头设得小一点,但绝对不能完全不给。
而在给了一点甜头的基础上,想要对方让出大利益,估计就得用那招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先叫嚣要掀屋顶,等对方激烈反对时,我们表示可以妥协,只开扇窗。这时候反对派的人为了不掀屋顶,多半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开窗的方案……”
诸葛瑾一番梳理,很快确定了两个基本要点:
首先,不能一味要利益,要有舍有得,给点小甜头。其次,甜头不够大的情况下,就靠漫天要价的讨价还价模式,先声夺人吓住对方。
不管最后具体细节如何,这两个努力方向是错不了的。
然后,诸葛瑾就隐晦地把这个思考方向,跟众人大致说了一下,算是此番会议的指导思想。
刘备立刻认可了这个指导思想。
而诸葛亮也马上心领神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思维方向了,所以完全不会觉得意外。反而觉得立刻就能顺着思路往下想细节,兄弟俩非常有默契。
其余众人,鲁肃是最能跟诸葛瑾思维契合的,庞统、周瑜段位就稍微低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人智力和经验不如鲁肃,只是鲁肃比他俩更有大局观,视野站位也更高远。
众人就顺着这个思路,互相启发地聊了一会儿,模模糊糊有了些努力的方向,但总觉得还是挺空中楼阁的,难以落地。
诸葛亮想了想,建议道:“大哥,不如说说,你心目中那个选官之法变革之后,究竟要实现怎样一个效果,然后我们才好讨论究竟要出让多少利益、如何妥协。”
诸葛瑾一想也对,既然要谈条件,肯定要把理想状态的开价先说清楚。
这方面他就在行了,因为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