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趁着战时体制最后做点事 (第2/3页)
强攻许县的。
刘备阵营虽然总兵力已经远超曹操,但也没到每条战线都主攻、每条战线都开花的夸张程度。
诸葛瑾、关羽都在狂飙突进,赵云马超张辽太史慈高顺也都被压在了别的战场上,用了那么多兵力。张飞这儿暂时缓一缓,继续扮演好铁砧的角色,也是应该的。
反正最终别亏待他,保证这个功劳留给他,也就是了。
此番北伐开始时,刘备就能以六十多万打曹操四十七万,占了三成的总兵力人数优势。经过河北大战,曹军当场被灭七八万,又逃散五六万(其中一部分有可能重新归队),关羽吞掉兖州三郡的过程中,又会导致曹军小几万人的偏师被歼灭、迫降。
所以总的算下来,不考虑曹操再在后方重新竭泽而渔拉丁扩充新军,仅算现有的老兵部队,曹操阵营的总兵力,已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四十七万人,锐减到了三十五万以下。
后续几个月刘备再肃清一下残敌、消化扩大一下战果,干掉一些边角料的敌人,曹操的总兵力有可能被进一步压到三十万大关。
而刘备军虽然也有数万的战损,可抓获的俘虏和迫降的敌人也不少。光是河北之战迫降的好几万人,就足够弥补刘备军的全部战损还有多了。
只是这些战俘需要时间慢慢整编、改造、调整其心态和信仰,没法立刻就变成自己的兵重新投入战场,所以暂时没法立刻变成有效战斗力。
但不管怎么说,等到明年把战果彻底消化完,刘备阵营的可用之兵,绝对能超过六十五万人。
此消彼长之下,到时候对曹操的总兵力人数优势,就不再是三成了,而是直接翻倍。
再加上刘备军气势愈发起来了,装备还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曹操连相持的机会都没有了,不出意外就只能等待慢性死亡。
……
刘备一开始被大喜的消息冲得稍稍有些恍惚,倒是没有去细算过兵力对比的账目。
他只是笼统的有些爆棚,三弟想请战,他也就有直接答应的冲动。
被诸葛亮这么一冷静分析,刘备也从最初的狂喜中冷静下来,意识到大不了就等过这个冬天,颍川这边暂时不用急。
一年之内取了冀州、兖州两个州,这还不够快么?
豫州也拿下了半个左右,一年整整两个半了。
“还是先生所言稳妥,曹贼已经时日无多了,我等还是谨慎一些。”刘备想通之后,就给这事儿下了定论。
旁边的张飞虽然有些失望,但道理已经掰扯明白了,大哥也发话了,他自然不会硬坚持。
而诸葛亮见主公从谏如流,也连忙帮着开导分说:“主公,其实战事到了如今这形势,稍稍打慢一些,避免用民过重,避免每年出兵时耽误农时,也是有不少好处的。
不仅可以减轻对农事的破坏,让百姓日子好过一些,还可以趁着如今还是战时状态,加快推进一些变法改革。当年初入蜀时,主公就曾向家兄和我问过治国之策。
当时家兄便提了很多建议,既有选官、吏治方面的,也有财政,赋税方面的。最终,我们只是在财赋方面全盘接受、决定变法,这些年里,也让租庸调法和代役钱充分落实下去了。
但是,关于吏治考核的变法,我们至今只执行了一半左右,而选官之法的改革,则是一开始就没有实施。当时连我也反对了家兄的提议。
因为在战乱年代,一个小吏办事是否得力、在文职能否筹措钱粮、搞好建设,成绩优劣有目共睹。武将是否善战,能不能治军,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所以当时没必要步子迈得太大,直接强行用新的办法选官。
但是现在,恐怕战乱不到三年就会结束了,而且主公已经赢得了绝对优势,或许今年年底,可以重新商定一个妥善的办法,明年春耕之后,待我军全部肃清关东,把许县、邺城等咽喉之地都拿下,到时候哪怕雒阳尚未图取,主公也可以适度宣布要实施一些变法。
趁着如今还是战时,一切要为军事让路,地方上的豪强世家也不好过于反对,如果有非要不服跳出来的,也正好以武力手段雷霆压服。
要是将来天下彻底太平,曹贼彻底灭了,主公再想强力变法,阻力可就比现在大得多了。”
刘备听了这番大道理,终于恍然。
诸葛亮这个思路,倒也显然不能算是“半场开香槟”,而是先确认己方已经赢得了绝对优势,然后顺势利用战时体制,把一些和平年代不方便做的事情,也加速做掉。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故去后,他自己大权独揽治蜀的阶段,就有过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诸葛亮能把所有改革全力贯彻下去,一个关键就在于有“北伐”这面大旗在前面撑着。
北伐兴复汉室,需要集中资源,需要不拘一格调度人力物力,谁反抗谁就是不支持北伐,就是不希望大汉彻底兴复。
有了这面大旗,再加上诸葛亮本人绝对道德过硬、以身作则,从不用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