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79章 南北两开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79章 南北两开花 (第2/3页)

果我们绕过大泽,直接从大泽更西边南北穿凿,一鼓作气把山阳、东平、任城三郡,乃至济阴郡的一部分,与曹操控制的其他后方州郡切割开来。以曹军如今的士气低落、兵力空虚、人心不稳,这三郡是很有可能直接不战而降的。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兵力也会比较多,或许陈县那边的攻势就得放一放了,我军需要接力调度大军,主攻兖州这边的凸出部。

    因为兖州原本的太史慈、张辽部,肯定会被司徒调去河北,参加与曹操的决战,眼下我军在兖州的兵力是最空虚的。曹操也就最不容易提防我军在这个方向发起进攻。一旦成功,绝对足够出其不意。”

    徐庶大致分析了一波,总的来说就是建议刘备趁这个时机,在兖州方向扩大战果,而不是豫州。

    当然,豫州将来也要拿,但不争这几个月了。

    刘备稍微一琢磨,也回过味儿来了,觉得徐庶说得有道理。

    如果决策主攻兖州,那么有一个明显的劣势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兖州中部偏东那三个郡,政治上的意义不大,只有点军事和经济上的意义”,所以哪怕那三个郡被进攻了,对曹操而言也不是被“攻敌之所必救”。

    这个“必救”的“必”的程度太低了。

    相比之下,如果在豫州这边发力,许县毕竟是曾经的国都,能晚点丢曹操肯定希望晚点丢,曹仁也在这儿,这属于“必救”。哪怕是睢阳,作为南北水运要冲、黄淮之间的水路枢纽,其“必救”的程度也比兖州中部三郡高。

    但问题是,现在的情况下,诸葛瑾已经跟刘备打包票了,他可以自己对付曹操,最多加上太史慈张辽的增援。

    刘备这一阶段的北上,本来就不是为了“逼着曹操回军,好救下诸葛瑾”,诸葛瑾不用他救,自己就能活,甚至还有可能反杀。

    那刘备就不用在乎所攻击的目标、对曹操而言政治意义大不大了,刘备就专挑容易吃的大肉肥肉先吃他几个月再说。

    吃完大过年的,来年翻篇之后,再考虑政治意义和攻敌必救的问题好了。

    想明白这一点,刘备豁然开朗,也对徐庶嘉许地点了点头。

    元直看问题也是经常能切中本质、抓住主要矛盾的。

    当然,刘备也看出来了,诸葛亮或许也有想到这一点。

    但是他一来希望群策群力想得更完善一点,二来说不定是徐庶这个规划还有些风险,因此诸葛亮没有立刻说出来。

    刘备也就非常有经验地转向诸葛亮,微笑着请他补充:“元直此策甚善,却不知有没有什么风险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还请先生查漏补缺。”

    诸葛亮也暗暗感叹,主公的识人之明。

    徐庶用策更激进,自己用策更持重,这些特点都被主公掌握得明明白白。

    诸葛亮也就毫无保留地分析道:“元直此策,确实与我暗合,不过要行此策,却需要克服两个困难,因此最终如何取舍,还得看主公自行定夺。

    刚才元直也说了,我军在兖州原本的部队,随着家兄在河北求援,必然会被调走。所以要在兖州发起新的攻势,就必须从淮北陈蔡方向调兵,快速强行军前往山阳。

    沿途的粮草耗费,物资损耗,肯定也非常巨大,如果真要实施这个计划,就必须仰赖云长了,云长如今正在强攻睢阳,他从梁地舍睢阳直接全力北上,不顾后路,便有可能实现。

    不过,云长此行的粮道,也会非常危险,因为不拿下睢阳就直接北上,他只能因粮于敌,所到之处自行筹措,或者只靠出发时的随军行粮。

    而且此策需要赌敌军的军心士气,山阳郡境内有大泽,云长是不可能深入大泽,把道路不便的一个个郡县都逐次拿下的,只能是指望敌军刚刚被断归途、便人心惶惶投降。

    如果山阳等地的曹军,被云长断了后路还依然长期誓死不降,云长就可能反而陷入被断后路的危险,因此需要主公另行安排更多预备队,以便随时穿插接应。

    此外,此策还有最后一点风险,那就是哪怕云长最终顺利从睢阳一路北上、切到了黄河边,但他要想彻底断兖州中部三郡曹军的后路,就还得依赖另外一个外部因素的配合,那就是家兄必须在河北战场战胜曹操主力,或者至少要做到在曹操主力重压之下不胜不败,不能后退丢失土地。

    因为一旦我军在河北的战线后退了,把如今掌控的馆陶、阳平、仓亭一线让了出去,那么就算云长到时候进攻到位,他也没法彻底掐断兖州三郡敌人的后路,到时候敌人可以通过河北的土地重新连回去,还有退路,他们也就没那么容易人心惶惶稍有不顺便投降了。”

    诸葛亮一边说,一边指着地图详细示意。

    山阳郡大致就在后世的山东河南江苏三省的交界处,后世这一带有微山湖等水泊,还有东平泽、菏泽等沼泽地。所以自古就是沼泽盆地遍布、交通基础设施非常烂的地方。大泽之间多有豪强坞堡势力。

    包括曹操麾下的部将李典,他的家族其实原本就是山阳郡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