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掉 (第2/3页)
、周瑜商讨着战情。
只能说,英雄所为略同。
此时此地,恰如此时彼地。
曹操正在做的事情,和诸葛瑾正在做的事情,竟能如此相似。
时值九月过半,深秋寒意渐浓,深夜的营帐里,诸葛瑾也命人烧上了炭盆,温着酒和鹿肉、羊肉。
他一手用棍子拨弄着炭火,一边跟赵云、周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三人当中,赵云最不擅智谋,说话也就更直来直去,有什么想不明白的,他就直接问。
赵云手持着一根羊腿棒骨,撕咬了几口,用一大盏温酒送下,然后抹抹嘴,随口叹道:
“今日多亏了子瑜料敌先机、公瑾调度得法。放弃第一道防线时,竟能想到放火阻敌、制造混乱。否则凭我麾下那几个部将的带兵之能,怕是也抓不住趁乱破敌的战机。”
赵云有此一说,自然是因为今日之战,他麾下的骑兵并不是由他本人统领出战的。
赵云麾下的骑兵部队,都已经在战前就拉到了馆陶这边,此刻就驻扎在营中。
但邯郸战场那边,也还有一部分赵云麾下的部队,主要是行动迟缓的步兵部队,且战且走,依托太行山余脉往北退却。
诸葛瑾为了故布疑阵,扰乱曹军的判断,这几天就没打算让赵云、马超本人露脸。
这样曹操或许会以为“赵云的一部分兵力被拉过来了,但因为邯郸那边还有赵云的部曲,所以赵云本人或许还没来”。
而赵云本人不能上场的情况下,甚至连马超也暂时不能上,刘备军骑兵的统兵将领人才便显得有些短板了。
今日之战,骑兵部队的临场发挥并不好,部将们都做不到赵云那样妙到毫巅、如臂使指的指挥。
但也多亏了曹军追击时本就被周瑜放的火扰乱了,这才歪打正着,哪怕指挥不是很精妙,依然能轻易取胜。
不过,诸葛瑾听了赵云的感谢和恭维,却是完全不以为意。他还听出一点:赵云根本没有领会他放火的真正目的,或者说主要目的。赵云还以为诸葛瑾让周瑜放的那几把火,只是为了迟滞敌人和制造混乱呢。
然而,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能被诸葛瑾想出来的计策,肯定都是要尽量挖潜,一石三鸟的。
诸葛瑾便为赵云解惑道:“子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用此计,又岂止是为了撤军时故意制造些混乱、迟滞敌军而已?自然还有别的妙用。”
赵云闻言,精神一凛,连忙虚心追问:“哦?愿闻其详。”
诸葛瑾拨弄着烧火棍,把火星子挑了几下,说道:“我料以曹操之多疑、做事喜欢留后手,他开战之前,肯定是未虑胜,先虑败。
所以他也肯定想过,能快攻拿下我军大营最好,但如果有迁延,拖到子义、文远他们增援抵达了,他也得另有后手准备。
因此,曹操肯定会想如何围点打援的问题,而我留一道外围弃营给他,也是为了诱导他以我遗弃的废营为基础,围困我军。
否则,他直接平地另起炉灶,那他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营垒的打造上,攻战的精力就少了。他还怎么麻痹大意、多强攻几日?我还怎么给他放血?
而且,如果是平地起营,虽然费力,但他也可以把营垒造得更加坚固,曹操素来治军严谨,等子义他们赶来时,再想里应外合,我军就得攻打曹操新建的坚营了。
那还不如给他一个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破营,还是放火烧毁过的。他欲待不用,又觉得浪费,要想营建,还得先把废墟拆掉。所以还不如将就着用用,营垒的防御力也就不如新造的了。”
诸葛瑾的指导思想,就是让曹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强攻上,比原计划再多攻一两天。把更少的精力放在修营上。
众所周知,把废弃的违建拆了再造新的,耗费肯定比直接平地起新的更费事。但你不拆之前的“危房”,又会留下很多安全隐患。鬼知道那些过火过的残骸,还有多高的强度?
说不定有些木栅栏和营门看着还完整,实际上因为过了火,到时候一推就倒。还有那些木栅栏被撞断、烧断的位置,曹军也未必会一处处好好堵漏重修,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凑合着能用就行。
诸葛瑾给了他们台阶下,他们内部的“质检标准”也就会放低了。
这样曹军就能在第一阶段被放更多的血、而在第二阶段时又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两全其美。
而且,这一切还和之前的“假装不知道曹操要来进攻馆陶,所以没有提前修营”伪装结合起来了,算是一石三鸟。
赵云听了诸葛瑾的全盘梳理后,终于忍不住叹服:“还是子瑜算得精妙,如此看来,曹贼在子义等援军赶到之前,必然会被我军消耗得疲敝不堪,进退两难。
只是不知道,后续几日,曹贼究竟会如何安排战事。”
对于赵云的这个问题,诸葛瑾就没打算直接回答了,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周瑜。
因为他对战术的东西不如周瑜在行,而且诸葛瑾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今日的一线指挥,是周瑜亲自操刀的,诸葛瑾没有直接面对敌人,他的判断依据也就不如周瑜充分。
周瑜心领神会,略一琢磨,很快笃定地说:“依我之见,曹贼明日肯定还会继续正面强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