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玩拉扯谁能玩得过诸葛 (第3/3页)
一仗就打不成了。
而诸葛瑾其实是希望这一仗打成的。
既然自己都稍稍提前预判到了曹操可能的企图,哪怕只有很短几天时间差,那也足够自己争取更多的胜势了。
何况,诸葛瑾觉得,曹操有点高估自己了,哪怕曹操集结半数以上的曹军主力、来寻求野战决战,他也未必就能稳赢刘备阵营在河北的这七八万人。前提是曹军采取攻势、而诸葛瑾可以守营。
诸葛瑾是不怕决战的。
把这些前因后果梳理清楚,诸葛瑾的应对之策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就依公瑾所言,昼伏夜出、暗中加固营垒的事儿,就托付你全权处置。另外,派人通知子龙,从邯郸前线随时准备回撤,向我军靠拢。
不过在邯郸城外的围城大营内,还是要维持好声势和做好减兵增灶——嗯,应该说是‘减兵不减灶’,继续迷惑邯郸的曹军。这几天该攻城还是要攻,哪怕做做样子放放箭,但派人呐喊的声势一定要足。
最后阶段,如果真到了决战时刻,曹军发现邯郸城外的我军主力大量撤退靠拢了,要反攻邯郸的围城大营,就让那些部队自行北撤逃散,可以向太行山方向靠拢,随便占个山谷陉口,暂时据险而守数日就好,也别怕陷入绝地,反正正面战场只要分出胜负,肯定会分兵去救他们的。
另外,再派人去子义那里联络。嗯,子义和文远、仲达离得冀州太远了,不如子龙这么容易集结,而且他们还得重新北渡黄河才能赶来,需要的时间就更久了……
这样吧,就让子义带着我之前拨给他的那部分人马里的骑兵部队,加急悄悄回返,向我军靠拢。同时,让文远拨出徐州军中的那部分骑兵部队,也跟子义一起向我军靠拢。
而子义部的步兵,和徐州军原有的步兵,就全部交给仲达统领,继续在兖州前线和曹军相持、伺机而动。如果确实发现决战期间兖州前线有漏洞有空虚,也可主动先发制人。”
诸葛瑾说完后,又平易近人地问了一下周瑜的意见,看看他有没有要补充或者劝谏的。
周瑜觉得这个方案已经挺靠谱了,执行可能性很高,便全盘赞成。
耿纪、韦晃的情报,终究不可能提前太多天送到,现在诸葛瑾才知道这事儿,说不定曹操未来几天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指望徐州军主力全部来援,这事儿大概率来不及、赶不上。
既然如此,还是求稳,先把确定能赶来的部队调来,那就最好纯调骑兵不动步兵。
所以这最终的决战,估计是诸葛瑾、周瑜手头这四万多人的多兵种合成部队。再加上赵云、马超麾下的骑兵,以及太史慈、张辽麾下的骑兵。
总兵力估计还是到不了十万人,但骑兵比例会非常高,几乎是把刘备阵营在整个北方的骑兵都拉来参加决战了。
这也没办法,临战前最后几天才临时刺探、察觉到敌人的可能动向,就算想调集步兵也来不及了。能把太史慈、张辽的骑兵额外拉到决战战场,已经是意外之喜了,也是诸葛瑾提前拉耿纪、韦晃等内应的价值体现之一。
此后两三日,一切果然如诸葛瑾和周瑜规划的那般,有条不紊地调度、部署着。
赵云和太史慈那边,保密工作都做得比较好。
赵云的主力骑兵昼伏夜出后撤兜了个圈子,往馆陶的方向赶,也没被邯郸的曹军第一时间发现——当然,等赵云走后两三天,曹军也是有可能反应过来的,但那时候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说不定决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法更改目标了。
太史慈和张辽,也带着之前分拨的骑兵,和徐州骑兵,在济北郡悄悄北渡黄河,然后再沿着黄河逆流而上。
赵云、马超、太史慈和张辽,都不太可能在曹军发动决战的第一天当天,就赶到馆陶战场。但他们也绝对会比曹操之前预期的要来得快得多。
所以,留给曹操单打诸葛瑾的时间差,其实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
只要诸葛瑾扛过第一波,守住了营垒,他的骑兵部队援军很快就会源源不断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