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这种伎俩怎么可能瞒得过诸葛司徒 (第2/3页)
交代,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理由杀杨修。
既然不希望解释这个理由,那就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因为一两句话就杀人了。
这不是曹操变仁慈了,而是曹操现在做一切事情,都要先以保密为要。
……
然而,曹操决意孤注一掷主动寻求决战,背后议论的人,绝对不止一个杨修。
就在杨修说错话被关起来后不到两天,雒阳朝廷里,又有非常位高权重的重臣,私底下找到曹操,试图劝谏。
这次来阻止的人,轮到了尚书令荀彧。
论朝廷地位,荀彧当然远比司马懿或杨修要高。但是要论如今在曹操心中的受信任程度,荀彧已经渐渐不如司马懿了。
这次的出兵决定,曹操也没有第一时间跟荀彧商量。荀彧知道此事的时间节点,甚至比杨修还晚了一些。是杨修出事之后,荀彧才从非常隐晦的渠道听说的。
得知了曹操的决定后,荀彧第一时间火急火燎找上门劝阻。
“丞相!主动寻求决战实在是太过行险了,还请三思啊!”荀彧一见到曹操,开门见山就直接硬劝。
而这时候,曹操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哪里还容得荀彧的劝阻?不由得脸色立刻就冷了下来。
“文若!如今是国难之际,大略既已定下,你莫非要动摇朝廷人心!”曹操看在跟荀彧多年的交情上,也不跟对方弯弯绕,也选择彻底把话说开。
荀彧神色恳切地拱手,发自肺腑地说:“在下并不是动摇朝廷人心,也不是故意阻挠丞相用兵,实在是觉得此事难以做到保密,而且敌军不缺乏智谋之士,我军的举动,可能会反而被敌军所算!”
荀彧一边说着,一边连忙拿来一张地图,指着向曹操解释:“丞相之意,丞相之倚仗,在下也略有所知,无非是指望我军居中调度便利,而敌军三路难以互相援护,这才想当机立断、孤注一掷,集结优势兵力先破敌军其中一路。
但是这一切,是必须建立在军机调度严格保密的前提下的,一旦稍有泄露,比如大军出击前三五日,提前被敌军侦知我军动向、意图,敌军也赶紧调兵遣将集结兵力,那丞相的图谋也就彻底落空了。
就算我们内部没有泄露,但十几万大军的调度集结,岂能完全没有蛛丝马迹?谁知道敌军在兖、豫各地埋伏了多少细作?万一我军的调度蛛丝马迹被探知,并且回报给敌军高层呢?敌军可是有诸葛瑾、诸葛亮这样的智谋之士的,他们靠这些管中窥豹的证据稍加推测,就有可能猜到丞相的计划。所以我才说,此事过于莽撞了。”
曹操听荀彧说得如此情真意切,一时倒也微微有些动容,下意识觉得文若应该是真心为自己好、为朝廷好。
但是很快,多疑的曹操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脸色没来由地便转冷了些:
“如果你觉得半个月取齐还是太慢,会给敌军摸清我们动向的机会,那孤就逼迫各军再加急强行军,加快集结便是。
至于你说‘万一有人走漏风声’——那你倒是说说,雒阳朝中,谁人会跟刘备勾结,走漏这个风声?文若,你不会是猜到了如今朝中有谁和刘备勾结了吧。”
曹操说出这番话,看似不近人情,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这几年,他跟荀氏叔侄的关系,确实不如前几年了。
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贾诩这样的孤臣更没有退路,那俩的前途是跟曹操深度绑定的,走到这一步,曹操要是完了,司马懿和贾诩都得完。所以曹操对他们越来越信任。
而对于荀家这样的顶级世家,他们自古分头下注,汉末以来都对多少势力下注了?
当初袁绍手下的荀谌,不就是荀彧的堂兄弟么?荀谌也曾经在袁绍那儿做到过高位,在谋士圈子里非常有话语权。
所以曹操深知,荀彧荀攸这样的门阀世家,是可以多头下注的。哪怕自己完蛋了,荀家最多就是荀彧荀攸这两支丢官,但荀家整个家族是不会跟着一起完的。
跟过袁绍的荀谌等人,后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