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67章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67章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3页)



    当刘备的进攻路线如水银泻地遍地开花、他的补给路线也可以互相援护互通有无时。曹操按传统战略思路部署、去死守交通枢纽节点,其实际意义已经大大降低了。

    这番话,之前别人或是不敢和曹操讲,或是如荀彧这般,虽然敢讲但荀彧本人并不太懂军略,荀彧是内政型尤其人事型人才。

    所以,今天才轮到司马懿来点破。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司马懿对曹操有多忠义,而是他非常擅长揣摩人,尤其是揣摩自己的直属领导。

    以司马懿对曹操的观察,他已经意识到丞相最近迷茫动摇了,而且刚才的投石问路,曹操的反应变得稍稍话痨了一些,这都让司马懿捕捉到了蛛丝马迹,知道是自己表现的好机会了。

    曹操确实要保存有生力量,但他绝对没想过“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能付出丢掉整个虎牢关以东”这样巨大的代价。他只是年纪大了,哪怕依然老谋深算,但反应毕竟慢了些,很多不好的事情下意识会去回避,需要有人点破提醒。

    司马懿便顶着压力硬着头皮阐述道:“属下当然知道丞相并非懦弱之人,怎么可能为了保存兵马就放弃整个关东?

    但一味后撤,最终必然会渐渐滑向这样的结果,所以属下以为,朝廷当设想一个反击的计划,才不至于一退再退,军心茫然!”

    曹操凝视了司马懿很久,见他语气神色很是恳切,而左右又无外人,这才语气森然地叹息:“这个道理,孤难道会不知道?只是一直不曾有机会。你倒是说说,具体该如何施为?”

    司马懿内心暗喜,知道献策有戏了,连忙抖擞精神补充道:“自去年刘备入寇以来,其实朝廷大军,原本是能占据调度之利的,因为朝廷大军各处之间援护所需的时日、路程都更短。

    而刘备居于外,其各军只能各自为战,不能守望相助,这一方面刘备是处在绝对劣势的。

    只恨刘备兵马更多、粮草丰足,军械也更精良,所以虽然各部调度援护不利,却依然能占据上风。

    更兼开战之前,刘备关羽张飞已经在淮北吸引住了朝廷主力,朝廷二十万人被拖在河雒、颍川、陈梁,不得抽身。以至于其他战场的朝廷兵马,面对有备偷袭的刘备军,便处在了绝对下风,大部分丢失的郡县,也都是在那些地方。

    但是,如今朝廷的防线已经一缩再缩,偏远飞地几乎都沦丧了,兵马却保留得还算完好,除了张郃、高览部被几乎全歼,后续历战,各地守军稍有受挫后,都顺利撤退了回来。

    所以眼下,只要朝廷再集结一次兵力,找机会出其不意揪住敌军某一路予以反击。而且要速战、野战、尽快分出胜负,那么局势或许仍有转机!望丞相明察!”

    司马懿的方案比较繁冗,一时也说不完。不过曹操只是听了个大概,就已经知道司马懿的思路了。

    时至今日,曹军始终还是保持着“内线作战”的调度优势的。也就是曹军各个战场之间的相互援助可以来得更快。

    而刘备一方,如果遇到了突发情况,比如南北东三路大军,任何一路被敌人优势兵力突然反击了,另外两路要绕个大圈子才能支援过来。

    当然,刘备一方也可以选择不直接支援,而是“围魏救赵”,攻敌之所必救,从而把敌人的兵力黏住——事实上从去年腊月到今年八月,刘备军一直就是这么干的。

    刘关张在河雒和淮北黏住曹操主力,在曹操的辖区内拉扯出兵力空虚的空挡,给诸葛瑾赵云创造战机进取。

    但是现在,随着曹操不断收缩,情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因为越是收缩,曹军那些零碎无险可守的突出部就越少,曹操的“软肋”也越少。

    虽然还有些必须死守不可的地方,比如雒阳,但因为雒南三关以南、伏牛山以南的土地曹操都不要了,丢了,所以曹操要守住河雒剩下的地盘,所需的兵力也大大减少了。

    以雒南三关之险,加上嵩山和伏牛山,短时间内五万人顶住二十万人的进攻、拖住几个月,都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且,曹军在快速收缩的过程中,也把一些基础设施被破坏、地方秩序崩坏的软肋丢给了刘备。刘备军要消化这些地盘,重新恢复秩序,恢复途径这些地方的补给运输效率,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种恢复秩序和行政效率的努力,短则半年,多则一两年。这一切拖慢刘备一方效率的因素,都会导致短时间内,刘备的软肋变多,而曹操的软肋变少。

    当然,这种软肋,再过一两年,就会被刘备彻底修复、掌握。

    到时候就像是一些在健身中刚刚力竭和轻微撕裂的肌肉,被重新发育长好,而且肌肉长得比健身之前还更大了。但是在这些肌肉重新修复之前的这段时间差里,它却是处在一个相对虚弱的状态的。不抓住这个机会,就永远没机会了。

    曹操把这些道理都想明白后,神色语气也重新变得淡然,他叹了口气,分析道:“所以,仲达的意思,就是让孤择机对南北东三路来犯之敌,观其破绽,挑选其中一路,集结重兵反击?

    那你倒是说说,这三路来犯之敌,我军当反击哪一路?在另外两路,又该如何顶住?”

    司马懿这次倒是没有犹豫太久,几乎是应声回答:“如今我军要想择机反击,北路之敌有诸葛瑾、赵云、马超、周瑜,东路有太史慈、张辽、高顺、鲁肃。南路有刘关张诸葛亮。

    按照目前的前线情报,河北原有敌军战兵十余万众,但是太史慈部被抽调后,剩余不过七八万人。东路敌军,有太史慈的三万人,并鲁肃和张辽高顺的徐州军,加起来差不多也在七八万人。南路敌军最多,刘关张总兵力始终在二十余万。

    而朝廷兵马如今总数已不足四十万,在其他几条战线要暂时拖延撑住的情况下,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