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63章 高歌猛进,直捣邺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63章 高歌猛进,直捣邺城 (第3/3页)

,就投降了。

    诸葛瑾也充分给了他们时间,并不急着强攻,全靠穿插包围、围点打援,把一个个因为无援而绝望的城池拿下。

    另一方面,夏侯惇显然也猜到了诸葛瑾会这么干——确切地说,是夏侯惇身边的荀攸,猜到了诸葛瑾肯定要这么干。

    所以荀攸才劝夏侯惇,注意保存有生力量,有序撤退、节节抵抗,千万别在第一线死守到底、千万别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夏侯惇一开始还不冷静,觉得这样太憋屈了。

    而荀攸苦口婆心跟他分析:“前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今丞相要保住河北、朝廷要保住河北,最后一丝希望就是你手上的兵马。

    冀州中部三郡完全无险可守,也无咽喉要道可断。那些城池守或不守,根本不影响诸葛瑾进兵,也断不到诸葛瑾粮道。三郡每一座城池都可以被诸葛瑾绕过去、然后围而不打。

    我军在那里重兵死守,只会导致被包围后各个击破。若是我用兵时,只要进攻一方有绝对占优的兵力,就可以围着不打,不断深入敌境,分隔各县,最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郡守、县令因为不明形势虚实,动摇投降的。

    我军还是确保把主力收缩回邺城周边这圈郡县,等诸葛瑾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我军再徐徐集结援军,或能有一线转机。”

    荀攸这番话说得很丧气,比当年官渡之战的时候还丧气。但他也非常诚实,所以夏侯惇相信如果按照荀攸说的去做,肯定真能有一线转机。

    虽然仅仅只是一线,那也比必输无疑好。

    最终,夏侯惇就是听从了荀攸的劝,在守清河、巨鹿三郡时,尽量收缩着打,每座城池都是拖时间为主,避免有生力量被大规模成建制包围。

    百姓能撤走也尽量后撤一些,以至于冀州中部三郡,很快又迎来了一波人口锐减。

    曹军时间仓促,也不可能把大部分人迁走,可是稍微迁走当地两三成人,甚至更少一些,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个过程中,百姓无辜死伤也不少,比如要是预计迁走三成人,可能只有两成能走到目的地,还有一成不是路上死了就是逃散了。

    但曹操阵营的高层也知道,未来的局面东部可能就无险可守,曹家的希望都在关西。能够往河洛、并州、关中重新充实一些人口,对于曹家的持续战争潜力就有帮助。

    这一步,竟跟当年董卓的行径,有了那么一两分相似。

    其实有一说一,当初董卓统治期间,虽然导致河洛彻底残破被废,但关中地区,其实是迎来了一波上升期的,一直到董卓被王允杀的时候,关中的人口和农业生产,都是超过桓灵时期的。

    毕竟河洛地区近两百万人被迁走、好歹还有超过一百万活着到了关中,哪怕董卓治长安那两年里,稍微再折损二三十万,至少还有七八十万的大头结余。

    只是后来李傕郭汜又残暴治理和内战了整整六年,这才把董卓给关中运去的新鲜血液彻底耗干了,还倒欠了很多。

    这一次,曹家在关东逐步失守的过程中,如果还是往西迁民,只要别内部再出李傕郭汜这样的人,至少能确保迁过去的人力维持很多年,还能开枝散叶,只是过去的路上很苦,损耗很大。

    对于夏侯惇这样的收缩企图,诸葛瑾很快就意识到了。

    所以在夺取清河巨鹿三郡的时候,他也有尽量让赵云和马超把穿插包围圈撒得大一点,穿插切割得深入一点,尽量截断夏侯惇迁民的魔爪。

    双方斗智斗勇,一个要抢人,一个要拦截,着实拉锯了几个月。

    最终这一战从二月份打到五月份,直到盛夏麦收时节,战线才算是稍稍稳定下来。诸葛瑾终于以尽量小的代价,把清河、巨鹿三郡彻底吃下。

    整个过程中,敌我双方都没付出多大伤亡,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有生力量歼灭。主要是在打运动战、圈地战,曹军则是尽量拖延时间。

    随着夏季冬小麦收获节气到来,诸葛瑾知道再往前都是硬骨头了,都是邺城周边的曹军最核心领土,再没有穿插切割的操作空间。

    诸葛瑾这才让部队重新放缓,再次休整调解,以备后续打硬仗。

    夏侯惇也趁着这三个月,疯狂加固邺城、馆陶等地的城防。并且多征乡勇,还把迁移下来的清河、巨鹿三郡青壮百姓强征入伍,紧急操练,试图抵挡赵云马超太史慈的攻势,利用邺城存粮极多、不怕长期持久战消耗的优点,跟诸葛瑾做最后的死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