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夏侯惇丧胆,张郃被迫回援 (第2/3页)
怎么一个都没兑现?难道从头就是被诸葛瑾给骗了?
而且,诸葛瑾是什么时候突然在幽州冒出来的?
之前完全没有接到任何情报,说诸葛瑾都亲自来幽州了!敌人藏得实在是太深了!
一连五个针对自己灵魂的质问,让夏侯惇觉得晕头转向。
这种紧张感,甚至连当年官渡之战、袁绍持续重压时,夏侯惇都没感受到过。
只有十八年前、曹操讨伐陶谦时、被吕布偷了兖州老家那次,才有过如此绝境一般的压迫感。
荀攸也很清楚前将军内心的焦虑、苦闷和震惊。他也知道这事儿不赖自己,但眼下他确实不能立刻撇清,否则只会把事情闹得更糟。
他只能是一副虚心兼痛心疾首的姿态,让夏侯惇先把情绪压力发泄出来。
等夏侯惇平复下来之后,荀攸才本着建设性的态度,耐心跟夏侯惇讨论对策。
“前将军,事已至此,恼恨诸葛瑾究竟如何偷梁换柱,骗退我军主力,已经于事无补,还是想想如何堵住战场上的缺口,争取稳住局面吧。
愚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必须稳住各郡县的人心,让官员将士都勠力同心,死守到底。如果不是有太多官员和将士被敌军的突然偷袭打得军心动摇,土崩瓦解,赵云和马超都是不可能推进得这么快的!
所以我们必须严明军法,各县就算不能出战,至少要笼城死守,绝不动摇!赵云推进如此之快,必然是靠骑兵。隆冬之际,补给困难,他用兵必然是贵精不贵多。眼下看来声势烜赫,实际上说不定没几万人。
只要各县各自死守拖延,赵云哪怕绕城而过,也不可能推进得太快!所以严明军法是必须的!与此同时,我们才能考虑是否让儁乂(张郃)收缩兵力,有序后撤,回来转攻为守,堵住各处防线纰漏。
不过诸葛瑾深谙兵法,智谋韬略无不是当世罕见,依我之见,他必然早就提防了儁乂的回防。
说不定他就是看到儁乂在南皮时,营建了以冰水冻结加固的坚固围城营寨,所以不想攻坚。才特地在后方大造声势,想逼得儁乂从坚营中钻出来,然后在回军途中与之决战、将其重创。这些情况,我们都不得不防啊!”
被荀攸这样苦口婆心提醒,夏侯惇也终于渐渐冷静下来,他认真一琢磨,不得不承认眼下的局面确实是这么个情况,自己必须当机立断,马上把这两手的问题都解决掉。
张郃是必须回防的,事情到了这一步,继续围攻南皮甚至天津,都已经是镜花水月,纯属扯淡。
但是退兵怎么退,如何掌握节奏,不被敌人在半路上偷袭。不至于刚刚从乌龟壳里伸出头来,就被外面伺候的利刃直接一刀剁了脖子,这都是必须审慎规划的。一个不慎,就是彻底满盘皆输,再无翻盘可能。
而这时候,荀攸提醒他必须“在不依赖张郃那部分军队的情况下,就严整各处守备,让各郡县有信心有决心靠自己的实力,就先硬顶住赵云马超太史慈一段时间”,这绝对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些地方都“自力更生”,张郃才有底气缓缓撤兵,不用操切,选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路线,不至于着急忙慌落入敌人的设伏圈套。
而且,就算张郃要立刻、飞速撤兵,他也得演得像是不那么急,这样才有更大可能骗过敌军。
如果诸葛瑾和刘备军其他上上下下的文武,都看得清清楚楚、板上钉钉,知道“只要张郃不撤,冀州其他地方就全完了”,那张郃还怎么有机会撤?
当你很急的时候,最关键就是要让敌人觉得你不急,你没必要急,要演给敌人看你的“松弛感”。
夏侯惇不可能知道“松弛感”这个词,但他可以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确实,眼下要让儁乂尽快撤退,但又不能让他显得很急。我们其他各条战线,也要坚定守住,摆出一副不靠儁乂也能顶住的姿态,这样才能稳住局面!
吾意已决,必须对前线各县守将、官员下达最严厉的军令,勒令不许后撤一步!至少稳住一个月!赵云缺乏步兵跟进,何况寒冬腊月攻城本就很难!守城死守一个月是肯定能守住的!守不住的官员,死不足惜!”
夏侯惇彻底拿出了他独断专行的魄力,指望通过高压把局面强行稳住。
荀攸听到他如此强硬,下意识也微微觉得有些不妥。但最终荀攸只是嘴唇稍微动了一下,还是没有说出反对之言。
他知道此时必须快刀斩乱麻,先把局面稳住。哪怕粗暴,哪怕看上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风险、漏洞,暂时也顾不得了。
最终,荀攸一咬牙,表达了自己的完全支持:“在下也支持前将军乱世重典,先用雷霆手段镇住场面,逼迫各地官员死守待援,为前线大军徐徐撤退争取时间。”
荀攸这句话说出来后,等于是宣判了前线带头投敌官员留在后方的家眷的死刑——当然,因为局面混乱,夏侯惇也不可能胡乱大开杀戒。
对于大部分“嫌犯家属”,因为尚未确认、宣判,只能是先关押起来,按犯人的标准完全剥夺人身自由。
但是,挑出其中几个反面典型,把他们的家人处决了,以立威示警,却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后一两天,夏侯惇便忙着并行做了以下几件大事。
首先,自然是把河北这边的变故第一时间向曹操汇报。以邺城到雒阳的距离,最加急的情况下两天也是可以送到的。
向曹操通报的同时,夏侯惇就让人尽量搜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