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用曹贼的恶法反噬其身 (第2/3页)
口。
其战略层面的大胆,也算是显露无遗。
过河之后,给赵云当随军参军的田畴,忍不住质疑了一点:“将军虽然能因粮于敌,但如此不顾后路,连渡过滹沱河这样的大河,都任由后方有敌军的坚固据点存留,会不会太过鲁莽了?”
赵云却非常坚定,只是向田畴透露了一点:“这种应对策略,也是我战前和司徒讨论之后,蒙司徒指点所得。
开战之前,司徒就想到了,虽然中山、常山两地,多有主公和我的故旧,相对其他各郡更容易以势迫降。但曹贼留文武、将士家眷为人质的做法,肯定还是会影响到很多人,不敢不战而降。
所以司徒专门想过一个计策,来对付这种情况。而无极、真定这一带,恰恰是最适合实施司徒对策的地方。”
田畴级别太低,所以战前并没有参与这个层面的讨论。只有当诸葛瑾和赵云战前推演过的情况、确实发生之后,需要他去落实执行,赵云才会跟他摊牌。
如果这些推演还没发生,用不到,赵云就宁可把这些高层讨论烂在肚子里。
田畴闻言,果然认真起来,学习欲空前高涨,也变得非常谦虚:“不知司徒当时想到了什么妙招?”
赵云指着面前的滹沱河说道:“我军过河之后,宁可放慢推进,也要在南北两岸,都拉下明暗两道戒备。
明着派骑兵沿河巡逻,找重点渡口搜杀渡河者。暗的可以留下一两个不为人知的小野渡,假装我军不熟当地地理,不知提防,诱敌军报信者渡河,再让暗中监视的当地豪强及时通风报信截杀。
如此,可确保数日之内,甚至十日之内,滹沱河北岸的中山郡真实情况,难以传播到南边各郡。那些还不曾归降我军的曹贼治下县城,要么放弃跟后方联络,要么乖乖被我军截杀信使。
这一招,如果是在别处,我们是短短不敢想的,但是这中山郡和常山郡的郡界,却偏偏恰好适合这么干,因为这儿的北岸,有跟甄家交好的当地豪强配合,而南岸的真定,又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了。
这才可以做到明暗结合,因势利导,北部尚未归降各县的官员、部将,是万万想不到我军会这么干、敢这么干的。”
在战前讨论的时候,赵云就问过诸葛瑾,如果打起来之后,遇到极端情况,需要隔绝消息,让曹贼做出错误判断,该如何施为。
诸葛瑾就提醒过赵云:自古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所以如果单纯靠加强巡逻,不让人渡过滹沱河,那肯定会百密一疏,最后总有人送信过河。
这时候就要虚实结合,故意留一两个小口子,假装我军不了解当地情况疏忽了,诱导敌人从这儿渡河,再设伏灭杀。
田畴闻言,先点头肯定了这个推演,然后又追问:“可是,就算一时隔绝了消息,下一步呢?”
赵云眼神一冷,又略带悲悯不忍地叹息:“下一步么……虽然不忍细说,但也是不得不为之。无非是我们主动散播流言,制造恐慌。
就说我军三日之内,凿穿中山郡全境,一路杀到常山,甚至攻破了常山郡的治所真定。就是因为在中山的北平县、唐县、魏昌县、无极县,一路都有官员、部将慑于我军威势,或是因为感念主公的仁德、故旧之情;或是感念与我的故旧之情,闻风而降,所以我军才推进得这么快。
曹贼听说三日之内,一整个郡被拿下,连带着本不沿边的常山郡都被攻取了一部分要害地带,必然震怒。这时候他们为了挽回颓势,止住连锁投降的浪潮,必然要乱世用重典。
哪怕不会杀了降官的家眷,至少也会挑一些典型监禁,或者是流放。总而言之,夏侯惇肯定会做出一些雷霆手段,来强行稳住人心。而我军要做的,就是把中山、常山丢失的罪过,栽赃到那些死硬不降的人身上,暂时保护那些已经投降了我们的。”
听到这儿,连田畴也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虽然是文官,但还是比较淡泊,看得开的,对于阴谋诡计并不擅长。所以乍一听也有些不忍。
“可是这种事情,迟早是会真相大白的……到时候曹贼不会反过来报复么?不会变本加厉残害那些真正归顺了我军的官员家眷么?”
赵云笃定地摇摇头:“不会,这种事情,只要出了一次错,一旦发现冤枉了死硬之臣后,夏侯惇肯定也要挨责罚。到时候,曹贼必须示人以宽仁,对所有陷于敌手的官员、将士,都疑罪从无。最多只是把家眷都先看管起来,但绝不敢再随便惩罚。
这样曹贼控制人心的最大倚仗就会被暂时破解,投鼠忌器。我军后续攻略冀州各郡,遇到‘敌军将领畏惧家眷被惩罚而不得不死战到底’的情况就会大大缓解。这也算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都是战前,司徒和我探讨时推演过的。
你也别嫌这招歹毒,我们这是以暴止暴,宁可曹贼错杀几个死忠于他的官员家眷,也要换取曹贼投鼠忌器,后续不敢再妄杀。”
田畴这才彻底恍然大悟,也就不再提醒进谏,只是立刻干脆果决地执行了赵云的命令,去安排散播流言的事儿。
至于巡逻滹沱河沿岸,暂时隔绝南北消息的事儿,自然还有其他人操持。
诸葛瑾交代赵云的这招,看似跟后世《水浒传》里赚人逼上梁山的歹毒计谋比较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