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子龙到处,闻风而降 (第2/3页)
县,北平县就别管了,反正我军都是骑兵,随身带足行粮,暂时不用顾及粮道,前几日只管猛打猛冲,先把声势造大。”
赵云这是当机立断,直接绕过了一座县城。
中山郡的北平县,大致相当于后世保定的满城附近。
熟悉河北地理的看官应该都知道,后世的北京、涿州、保定三市的核心区,都是沿着燕山自东北往西南延伸的。所以赵云此番的进兵路线,其实是贴着燕山边缘南下,在易水流出燕山山区的位置,找了个丘陵水深流急的位置偷偷渡河。
如果他过河后直接往东边去一点儿,进入平原区,自然能到北平县。但他继续贴着燕山边缘南下,就可以绕过北平县去蒲阴县(大致在今保定望都)。
到时候,再想往南顺路进攻卢奴(保定市定州县)、安喜(保定市安国县),突然性也会更强一些。
部将们立刻毫无保留地执行了赵云的命令,丝毫没有为绕过了北平县而不安。
有赵将军带领,身后留几个钉子县又怎么了?难道还会被敌军断了归途或是断粮么?不存在的!大不了打到哪里吃到哪里。
赵云这次出征,随军的行粮可是准备得很充分的。士兵们都专门配了驮运物资和装备的马匹,人带够了吃十五天的口粮,连马匹都带了两袋豆粕。
东汉的时候,用大豆榨油原本并不普及,这个时代很少用薄铁锅,也少有人炒菜,最多只有油煎的菜,也多半是用动物油脂。
这些年来,还是诸葛瑾带来了小范围的薄铁锅和炒菜需求,渐渐在刘备阵营上层形成风气,但也仅仅是改善生活罢了,并没有往民间推广。
不过,既然有了炒菜,民间用植物榨油脂的工艺也渐渐建立起来了,不管产能规模如何,作为一种技术储备,小范围维持着,总归是有益无害的。
东北地区又适合种植大豆,开荒新田也需要先种养田的作物,所以赵云在东北开荒这几年,除了每年种一季主粮,剩下那三四个月生长期没东西种,就会让军屯客见缝插针种点大豆。
今年考虑到要寒冬时节用兵,战马没有野草,赵云就把辽东今年秋榨豆油后的豆粕全部搜集起来,专供这次骑兵作战。
整个辽东军屯区的大豆产能,榨完油剩下的豆粕,也就够两万骑兵吃上大半个月罢了,不得不说养马还是非常烧钱的。
后世很多地摊文说蒙古人打仗后勤需求很少,都赶一群羊就好,饿了人吃羊肉羊奶,马直接吃草——但真要是这么打,蒙古大军的战马早就营养不良都饿死了。
打仗的马匹,光靠草叶里的纤维素怎么够,淀粉蛋白质那是一样都不能少,甚至连油脂都得有一点儿。
蒙古大军的后勤,那都是把随军的家眷全带上,放牧规模非常大,再加上以战养战,全靠劫掠维持补给。人家从亚洲杀到欧洲,累计屠城两万万人,抢劫到的物资当然够几十万大军以战养战吃好多年的了。
赵云带的是仁义之师,还是回乡作战。那么多骑兵,不能靠抢劫,那就必须速战速决,或是战前自己勒紧裤腰带多攒一会儿。
真到了开打之后,后方物资运不上来,前方又破城了,那就只有优先拿府库里的存粮补贴骑兵。曹军府库不够了,退求其次向豪强打白条征粮。
说是白条,其实也不白,都是盖了赵云的左将军大印的,允许战后拿着文书来要钱。
诸葛瑾在临行前还给他支了个招,让他和地方豪强谈好条件,战时紧急情况下助军物资数额特别巨大的。等打完了,可以拿着白条换表文,表个没有实封户数的关内侯、都亭侯什么的。
这东西早在灵帝的时候就明码标价了,关内侯五百万、都亭侯一千万。不过当年是随便卖,太没原则了。
刘备是不卖爵位的,只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对确实踊跃助军的义士开个口子,而且不给实封户数,就是个荣誉,明面上写的表奏理由也不是因为钱粮,而是他们确实襄助了讨逆大业。
……
赵云的骑兵安然过了易水,又绕过北平县,贴着燕山余脉一路南下,很快到了蒲阴。
蒲阴县的防备其实比北平县还松弛,这也不奇怪,因为蒲阴县原本就不是延边的县,同时又不是什么郡治、要害,这里的士卒和官员自然更加懈怠。
总想着“如果幽州人打过来了,肯定是沿着易水的北平县先遭难,我们这儿等前方吃紧了再紧张起来也不迟”。
北平县城中平时还有几个曲长领兵,蒲阴县这边就只有县令、县尉了。
一个县尉,带着几百人,看到赵云一两万骑兵无边无际南下,哪里还能撑得住不倒?
赵云都没逼近城墙三百步、城上的人都还没能确认赵云的身份呢,那县尉直接就腿软了。
赵云见城上偃旗息鼓,不像是严阵以待的样子,便小心地靠上前一些,让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