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要想证明自己比董卓强,就只能接受绞肉机 (第2/3页)
站换马。
日行三百里不到,从雒阳到渤海军前,一共走了五天。
司马懿抵达之前,还有专业的信使先到,大致通知了夏侯惇豫州和司隶那边的情况,让夏侯惇做好调兵的准备,提前想好如何“汇报工作”。
所以司马懿抵达的时候,夏侯惇已经神色凝重又颇为不忿地亲自来接待他了。还有在前线负责攻坚的张郃,也被夏侯惇召回了东光县城,一起向司马懿汇报。
司马懿见了这阵仗,倒也不敢托大,老远就滚鞍下马,对夏侯惇行了重礼。
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夏侯惇是什么份量的角色,就算他如今得到了丞相的重视,也绝不敢在曹家和夏侯家人面前摆谱。
夏侯惇心里原本是憋着气的,因为他觉得司马懿这次就是帮丞相来收河北兵权的。
但是看到司马懿如此谦恭,夏侯惇伸手不打笑脸人,怒气也稍稍收敛了些。
谁让司马懿别的本事且不论,但装低调、装无害的本事天下第一呢。
在这个独门细分领域里,连诸葛瑾诸葛亮都要甘拜下风。
一旦司马懿这种段位使出浑身解数舔人,那是断没有舔不舒坦的。
接风宴上,司马懿一边表示自己也很无奈,也是上差在身,身不由己。另一边又挑着夏侯惇、张郃平生得意之事吹捧。
而且司马懿并不是一味昧着良心吹,他也是做过功课的。比如他知道夏侯惇这辈子就没打过什么胜仗,如果直接吹军功吹冲锋陷阵,那绝对会被夏侯惇厌恶。
所以司马懿就专挑夏侯惇治理地方的功绩吹,吹他所到之处,百姓俨然欣服,吹夏侯惇有战略眼光,识大体知大略,多少年来,始终能服务好丞相霸业的大局。
夏侯惇被司马懿这么润物无声、细致入微地吹了一顿酒席的工夫,很快就消除了戒心和敌意,跟他实打实说了河北战场目前的情况。
从夏侯惇口中,司马懿总算得知了真相,知道张郃如今还在围困南皮,而周瑜始终守得非常有韧性,张郃的努力看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没法攻破。
而且随着时间进入十一月下旬,漳水和易水也开始断流封冻了。(司马懿从雒阳出发来传令时是十一月中旬,抵达渤海郡前线并且初步考察后,已经到了下旬)
严冬渐深,强攻的一方会越来越艰难,士卒在河北平原的野地上长期驻扎、攻战,非战斗减员越来越多。
直接冻伤的,以及战伤后因为严寒缺少补给难以痊愈的人数,都与日俱增。
而防守的一方,因为漳水彻底断流、封冻,也失去了从水路得到增援的可能性。周瑜自己肯定是没能力反击或者突围的,他只能坐守等来年开春。
当然了,如果有刘备阵营的其他军队,走陆路反击增援周瑜,那还是有可能的。
但眼下天寒地冻,刘备军之前秋天都还未能从泥潭抽身,现在最冷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抽身?赵云的骑兵就算从扶余和高句丽抽回来了,这种季节出击,马匹也得不到草料补给,损失会非常大。
考虑了种种因素后,司马懿最终委婉地说动了夏侯惇,让夏侯惇遵照曹操的指示,把一半河北战区的有生力量,暂时抽调走,回去河南战场堵漏。
司马懿还帮夏侯惇支了招:就算只留下一半兵力,无力强攻突破周瑜,但对南皮和天津保持分割包围,却是完全做得到的。
张郃围城已经一两个月,城外也都有修筑连营、甬道,有了这些越来越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少量兵力就可以堵死周瑜,让周瑜再饿上两个月,说不定到时候南线就有转机了。
为了让夏侯惇坚定决心,司马懿最后还教了张郃一招临时加固围城工事的小技巧。
“前将军若是还觉得不放心,在下倒有一招,可以让我军围困南皮的营垒变得更加坚固,足以确保整个冬天周瑜都不能逾越一步。
在下观张将军的营垒,已经用夯土筑成长墙,挖出的土形成壕沟,可在入夜时分,在土墙上再淋河水,以如今天寒地冻,待次日天明,土墙必然封冻成冰墙,其坚固度足以增长数成,而且愈发滑溜,难以攀援。
多余的河水不及冻结的,流入墙前旱壕,也能在壕底形成冰坡,让敌军冲锋时足底打滑,临战必然混乱、自相践踏。有了这些妙招,何愁不能封死周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