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7章 张益德再战孙仲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47章 张益德再战孙仲谋 (第3/3页)

照这个部署规划运作了起来。

    ……

    孙权秣马厉兵布防的同时,城南的围城大营内,

    昨夜才扎营睡了个好觉、消除了几分行军劳顿的张飞,此刻才刚刚起来,洗漱用过些烤肉,然后披挂上马,跟魏延出营巡视上蔡城防,安排进攻方略。

    张飞和魏延就带了几百护卫骑兵随行,也完全不怕孙权见他人少、就集结重兵开城逆袭反杀他。

    曹操在上蔡至郾城、定陵、昆阳的整片防区内,至少部署了五万守军,光是最前沿的上蔡县,至少就有两万多兵。

    但就算孙权能拉出一万人出城野战,张飞和魏延带着五百骑也不怕他。就算打不过,至少也能把孙权的军阵凿穿一个口子突围。

    张飞就是这么自信。

    上蔡县位于汝水东岸,所以张飞从南经东往北,绕城转了半圈之后,就策马停驻在城北的一片高冈之上,以马鞭遥指城楼,跟魏延商议着破城之法。

    “上蔡城池并不算太坚固,三年前我是放孙权小儿一马,‘遂使竖子成名’。这次我们带了足够的葛公车和投石机,还有云梯望楼,强攻一个月,绝对可以破城,还能歼敌一两万。”

    张飞笃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显得颇为意气风发。

    魏延琢磨了一下张飞的意图,小心地查漏补缺道:“虽然强攻也能破城,但会不会慢了点?一座上蔡就拖个把月,后续定颖、郾城、定陵、昆阳,又要多久?

    能在入冬前把汝水流域诸县全部扫清,接应主公和诸葛令君、黄老将军的主力,进入颍川么?依我看,曹军隔河下寨,掐断汝水,不如我军也绕到上游扎营,再挖土筑堰,破坏汝水航道。

    这样谁都别用船行军了,敌我双方都靠两条腿走路!我们再把上蔡不临水的各门都围了,不怕孙权军心不动摇、不怕他不担心将来力竭不支时、能否撤出包围圈。到时候,他哪里还有心思守城?”

    张飞闻言,下意识紧了紧握持蛇矛的手掌,又把矛杆往地上敲击了一下,沉吟着肯定了魏延的见解:“这倒是个办法,比直接强攻肯定取巧些……”

    然而,几乎就在同一瞬间,旁边响起了一个反对的声音:“益德不可!”

    张飞本能地扭头看去,正是他的随军参军徐庶在坚决反对。

    魏延被徐庶否定了计划,也有些脸色阴沉,但很快就控制好了,耐着性子请教:“不知元直先生看出此策有何不妥?”

    徐庶平静而耐心地细细解释:“文长此法,确实符合兵法常理,可惜文长却不熟这汝、颍之间的地理。汝水有多宽多深、就算绕到上蔡上游,是一个月能施工截断的么?

    其实,就算将来要截断,那也得拖到入冬之后,水位降到最低。到时候再动手,才能事半功倍。但如果真等到腊月水位最低,两个月就白白浪费过去了,只会比益德直接部署强攻,破城更慢,更耽误时间。

    到时候,还如何利用许都危急这一险象、逼得曹军被围魏救赵、撤了河北的主力来河南这边堵漏?所以,我军要另想一个法子,既不至于让大军疲敝损耗,又能在一个月之内破城。”

    张飞和魏延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也不得不承认徐庶描绘的需求很美好,属实是“既要又要还要”了。

    唯一的问题就只是,这么好的期待,要怎么去实现呢?

    想到这儿,张飞和魏延不由自主都看向徐庶,流露出期许的眼神,其含义不言自明。

    徐庶也不卖关子,只是清了清嗓子,拿出皮囊喝了口水,就娓娓道来:

    “要想更快地破掉上蔡,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击破程普的水寨,把曹军对汝水航道的封锁彻底打破。到时候在河面上我军的战船战力反超了曹军,还用担心曹军走水路撤军么?

    而且只要打掉程普,敌军就连步步为营、节节后退抵抗都做不到了,因为整个汝水流域的敌军,都会不敢再困守孤城,因为他们会知道,没有了汝水水军,他们只要在陆地上被我军围城,就等于彻底围死了,他们的死守决心会很快动摇的。”

    张飞和魏延闻言,又忍不住对视了一眼,随后张飞又抛出一个问题:

    “可是……我军这一路,并没有配属强大到足以决定性压倒程普的水军。汝水的航道,也不支持把淮河里的楼船开进来,汝水下游途径平顶山那段,对大船而言可是太难行了。

    程普又是侍奉江东三代的宿将,颇擅水战,我们此番没有带兴霸、子义的精锐来,如何确保水战能彻底完胜程普?而且他还能依托水寨固守,我军还得克服攻寨的地理劣势。”

    徐庶听了张飞的提问,并不担心,反而得意一笑,颇为抓住了表现机会而自矜:

    “其实,刚才文长想的那个法子,虽不能直接用,但也算是启发了我。现在就绕到上游扎营、挖土修围堰断流,暂时还不靠谱。

    但我军可以假装不懂汝水的水文、地理,故意犯这个错,让敌军嘲笑我们,从而不作防备。一旦我们在上游立营稳固,我们可以假装继续加快修筑围堰,实则大量伐木,另做他用。实则只需如此如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