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开启全面北伐 (第2/3页)
侯惇还真就能推理出来——因为曹军高层早就推演过了,刘备本来就会在许都方向发起进攻的。曹军不过是抢在刘备动手前,先在河北这边动了手。
现在荀攸告诉夏侯惇、太史慈的信使要传递的内容是一样一样的,他又岂会不信?
夏侯惇稍稍得意了一下,便压不住上翘的嘴角:“世人皆言诸葛亮神算、诸葛瑾远虑,最后就拿出这种应对之策?那不是被司马懿和贾诩料中了么?哦,令叔也料中了。
而且贾诩可是在丞相面前夸过海口,有他辅佐子孝,守住许都和淮北三个月不成问题。只要我们这儿打快一点,渤海还不是手到擒来,甚至幽州都能啃下来一块!到时候再回军助战,帮子孝击退刘备即可。”
夏侯惇一想到这,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
随后,他又连忙随口问荀攸:“依公达之见,这个消息,有必要上报丞相么?还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一来,也不知道那些拷问出来的言语,究竟有没有十足可信。
二来,就算完全可信,这些事情也是司马懿他们之前就料到了的,不用我们提醒。说了也不显功劳,无非是多此一举。”
夏侯惇转念一想,就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虽说有荀攸为这番供词背书,如果有假以荀攸的智力多半能看出来。但因为消息没什么爆炸性,太老生常谈了,夏侯惇觉得就算去献宝也没什么功劳可言。
而就算不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曹操并不可能责怪他知情不报,他完全可以说“还不确定是否有诈,因此不敢妄报”。
这么一分析,似乎上报的收益风险比就更低了。
一旁的荀攸听了主帅的顾虑,也顺着这个思路揣摩了一下,最终还是委婉劝说夏侯惇上报:
“将军,虽说上报也不显功劳,但至少能让丞相宽心。丞相素来多……谋,有了这封信,丞相也能睡踏实一点,至少他会知道,刘备暂时确实没有余力另派大军支援周瑜了。”
夏侯惇一想也对。
荀攸刚才想说的,显然是“多疑”,但话到嘴边只能说“多谋”。
以曹操的脾气,多吃一颗定心丸总是好的。
“既如此,那就由公达修密信一封,将此间探查到的敌情动向,详尽上报丞相吧。”
荀攸拱手一礼,领受了这个差事,立刻自去写密信不迟。
写完之后,次日一早,夏侯惇就派了信使,按日行四百里的速度,往雒阳送信——毕竟这只是向曹操汇报前方军情,以及敌军可能的增援情况,并不是什么十万火急、需要曹操立刻做出应对的事情。
所以,也没必要太急切、用到六百里的加急。那样会显得小题大做。
算算日子,大约三四天之后,消息也能送回雒阳。
不过,夏侯惇和荀攸的急报,最后实际上却稍稍显得有些马后炮了。
因为还没等他们的急报送到,曹操那边就已经亲自感受到了刘备的进攻。夏侯惇的报告,只是事后验证了这一情报的真实性,并且给曹操最终多吃了一颗定心丸罢了。
……
视线且拉回南线,拉回南阳和汝南方向。
就在北边太史慈救援周瑜“失利”,并且派出信使给周瑜吃定心丸、半路被俘的同一天。
在襄阳城内,太尉刘备已经在尚书令诸葛亮的辅佐下,正式宣布了从南线对曹操展开进攻、发动全面北伐的决定,并且随后就要举行誓师仪式。
司徒诸葛瑾并没能参加这最后的临门一脚盛会,因为他早已悄悄启程、要前往幽州,与赵云等人会师,筹划下一阶段从北线对曹军的反攻。
所以襄阳这边的事务,明面上只能由诸葛亮出面操持。不过为了保密,刘备阵营高层都没有泄露诸葛瑾的行程,哪怕是最后阶段诸葛瑾没露面,对外也只是宣称他卧病了。
而刘备军最终正式对曹操发起北伐的具体理由,也因为战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了微调——
在刘备宣布北伐之前,河北战场那边,夏侯惇、张郃高览集结重兵进攻渤海郡,进攻周瑜镇守的南皮城的消息,已经通过六百里加急,传回了襄阳。
虽说刘备的占领区比较狭长,从南皮到襄阳,哪怕中间那段路程抄近路沿着淮河走、最后在信阳翻越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