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2章 北伐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42章 北伐开始 (第2/3页)

瑾、诸葛亮同样深谙兵法虚实之道。说不定他们就是觉得丞相虚怀若谷、不忘前鉴,所以才故布疑阵呢?

    而且,属下想说,三年前的情况,和如今不同。三年前,朝廷在西北和东北,都是佯攻,真正的目的,是集结主力于荆、豫之间,与刘备争夺刘表病故后留下的荆北。

    但如今,朝廷要是再对渤海用兵,那可不是佯攻了,而是主攻。佯攻打不下来的地方,主攻未必也打不下来。

    而且当年作战时,正值春暖,渤海解冻,漳水亦可行船。而周瑜素有大船水军,其战船听说还能入海,便于在各大河之间调度,黄河的船也能驶入漳水。

    但如今已是深秋,今年如果再对河北用兵,一旦拖到冬季河、漳封冻,战船难行,周瑜的水军之利便彻底不复存在。故而此一时,彼一时也。”

    贾诩一番话,并没有讲什么铁口直断的大道理,但却潜移默化让曹操意识到了之前的思考方式,有点过于忌惮“历史记录”了,

    就因为曾经在同一片战场上、发动过同样的攻势并且惨败而归,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再次想到这种可能的战局推演时,难免就失了冷静,内心下意识总想要回避。

    而这番话,从贾诩口中说出,是最合适的。因为贾诩就曾经亲自在宛城之战时给曹操上过这么一课,讲的就是追击敌人时候要如何“克服心魔、并且利用敌人胜利后的骄纵懈怠”。

    当初那一战时,张绣、贾诩还是曹操的敌人呢。敌人给你上的课,自然是印象无比深刻。

    “确实……都已经是彼一时、此一时了,孤怎可被三年前的心魔所困!”曹操心中如是暗忖,潜意识里也被激起了几分战胜自己的桀骜。

    不过,他还是谨慎,该问的必须问清楚,所以振作起来之后,他立刻追问贾诩:“如此说来,文和觉得,朝廷如果能抓住机会,一边死守堵住刘备、一边抓住战机进攻渤海,还是很有可能打赢赵云的?”

    贾诩对这种具体问题,自然是不敢打包票的,他只是诚恳地说:“属下与河北诸将并不相熟,也不知河北武备近况,如何敢妄言?

    不过,属下随子孝将军镇守豫南数年,对淮北防务颇为了解。就算刘备集结重兵,以子孝将军之擅守,只要朝廷略添援军,死守住两三个月,绝无问题。

    如若河北方面,朝廷真要用兵,差不多也该以两三个月为限。如若未果,到时候寒冬腊月太过寒冷,将士久在野外攻坚,也必然疲敝。到了那时候还没有进展的话,就该放弃了。”

    贾诩这番话,并无推卸责任之嫌,反而凸出了自己的职责和优势——他过去几年可是跟曹仁的,所以他当然只能对“曹仁能不能守住一定时间”这个问题打包票,至于河北那边,他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怎么可能乱打包票?

    换言之,他巧妙地把问题切分成了两个部分,河北那边的军机参谋,是荀家人的问题。河南这边的军机参谋,才是他和司马懿的差事(兖州那边还是归程昱)

    各大战区,只能是约定一个时间期限,比如我这边顶住两个月,还是三个月,你那边想搏一把打打看,那就打吧。

    如果时间到了,那边还没打下来,我这边也渐渐不支,需要朝廷把主力调回来,那也不能怪我。

    反正各方的责任划分,主要就是看时限。

    约定时间内负责守势的战区没守住,那就是守势战区的锅。约定时间内负责攻势的战区没打下来,那就是攻势战区的锅。

    而一旁的荀彧、荀攸听了贾诩这说法,也是微微眉头一皱。

    莫非这贾诩也想站队了?不至于吧。

    荀彧自己心里清楚,年初华歆被授意投石问路、上奏皇帝请封魏公为魏王,被他带领大部分朝臣驳回后,曹公就对自己有了嫌隙。

    但即使如此,自己的地位也不是司马懿或者贾诩可以撼动的,这些人不至于抱团站队、对付荀家吧?

    还是说,仅仅只是想明哲保身、撇清自己、预防性地揽功推过?或许贾诩觉得,无论他怎么劝谏,丞相都很有可能在河北试探着用兵?他是希望真到了那一刻,丞相能够点到即止、同时把功过分清楚?

    荀彧不愿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己方阵营内部的谋士派系内斗,暂时他也就只能想到这一步了。

    这不是荀彧的政治智慧不足,只是他的人品让他下意识不愿意往更坏的方向想。

    曹操原本也该注意到贾诩这种态度、虽然有利于分清功过,但对于荀家叔侄多多少少有点不好。

    荀彧是主张“河北无空虚”的,之前上报来的各种情报,有些说赵云被牵制的消息,荀彧觉得证据不足的,也都没有郑重上报。

    而荀攸是负责河北防区的,如果河北最终需要用兵,但又没打下来,荀攸多多少少容易被牵连。

    然而,曹操最近本就跟荀彧关系紧张,所以他明明可以想到这一点,也暂时懒得去想。

    反正公事公办也没错,无非就是不念旧情而已,又不是主动给荀彧穿小鞋。

    曹操彻底理清思路后,最终转回向司马懿和荀彧,郑重地抛出一个问题:

    “仲达,看来公达和文和,对于‘河北是否真的空虚、赵云是否真被牵制’,多多少少还有疑惑,他们的意见,都是对此搁置争议不论、先讨论战机。所以,你还是得再找找准信。

    还有,文若,你那边,之前为何对河北回报回来的赵云近况,都不予上报?”

    曹操先问的是司马懿,不过那个问题更复杂一些。而对荀彧的那句责备比较容易回答,荀彧也就立刻抢答了:

    “在下并没有瞒报,前线凡有汇报,汇总之后,都有日常呈递。”

    曹操眉头一皱,又让人去查询了一下,发现还真就挑不出荀彧的错来。

    他可以看出来,荀彧确实不信“赵云陷入泥潭”的消息,但荀彧之前还是有上报的,只是做得比较隐蔽。

    举个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