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1章 难题抛到曹操这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41章 难题抛到曹操这边 (第3/3页)

的主力主动出击,然后他们在防守战中再以逸待劳重创我军!”

    (注:那是当年刘表没死之前的事儿,忘了的可以回去看第632章前后的剧情,已经是一百十多章前了。有书友提醒我,说我的书推演得比较狠,后期历史改动都比较剧烈。所以遇到一两百章前就改过历史的重大节点,后文用到时提醒一下给个传送门,免得大家都忘了前置条件接不上。)

    曹操的这番疑虑合情合理,算不上多疑。

    司马懿刚才那番建议,如果是三四年前提出,那曹操绝对会全盘接受,然后就觉得是自己错失了一个进攻渤海郡、掐断刘备治下的幽州和青徐之间陆上联络的良机。

    但问题是,司马懿这番建议,是现在才提出的。而曹操阵营,三四年前在这方面踩过一次坑了。死了郭淮,折了吕旷,损失不可谓不小。

    成功会形成路径依赖,失败同样也会形成路径依赖。

    人总是对自己的成功经验抱着不放,也对自己失败的教训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司马懿知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改变丞相想法的,以他的立场,也犯不着去全力改变。

    所以,他深呼吸了几口之后,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退让:

    “丞相所言甚是,属下确实没有万全的把握保证,刘备之前在幽、冀确实空虚,我军当时如果立刻进攻渤海,就一定能成功。

    战局胜败,岂是抓住战机就够了的?还要看前方将士是否用命,临机应变是否得当,千里之外的庙算,终究只是打个基础罢了。

    但属下想说,丞相还想平定刘备,指望一点都不冒险,那已是……千难万难,毕竟刘备气候已成。

    而朝廷主力,与刘备交战,无非东西中三路,西路已经证明不可能翻越秦岭天险,中路当初只是因为刘表病亡,才临时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如今天下彻底没有第三方诸侯牵制了,丞相要进攻刘备,将来幽冀永远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那里竭尽全力还打不过……只怕别的战场更打不过。”

    司马懿说完这番话时,也知道说得有些过于“耿直”了,于是一说完就主动免冠顿首,以示恭敬。

    曹操一开始听他这么说,还有些生气。

    毕竟司马懿的潜台词,已经比较露骨了,无非是说“他觉得自己的计策方略没问题,大方向都对,就算执行不好,也是前线将领打得不好,不是规划不好”。

    规划方面,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规划了!曹操阵营的硬实力就摆在那里,还能怎么样?

    司马懿这番话,竟有了那么几分类似于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意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就有过一句无奈的哀叹,“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如果继续拖下去,最终就是慢性死亡,是干坐着等死,是“坐而待亡”。

    那还不如搏一把呢,就算搏不赢,也不该怪进攻主义的决策者,不是决策的问题。

    曹操慢慢揣摩着司马懿的话,有那么一瞬间,竟然被司马懿的“忠义”感动了。

    是啊,这两年半里,敌我强弱形势变化,发生了多大的逆转?

    可是,雒阳朝廷里,有几个心腹敢跟他曹操挑明了说“如今天下,已是敌强我弱了,到了我军不得不搏一把的时候”?

    没有,两年半里,没人敢触曹操的霉——这或许也是因为如今曹刘力量对比差距还不明显。

    刘备虽然种田两年半后,兵力战力又额外提升了至少两成,但因为还没开打,大家还在用两年半之前的老黄历想问题,对敌人真正实力变化认识不清楚。大家平时闲聊时,都还是建立在“曹刘五五开”的预设背景下展开的。

    司马懿这次私下里苦谏,挑明了真相,同时又是这种不让曹操公开丢脸的场合,而且所求所言都是为公,饶是曹操多疑,也觉得司马懿实在是忠义不凡。

    “不至于此!你先起来!孤哪里就会因为你说实话怪罪你了!那样孤岂不是成了袁本初之流、听不进逆耳忠言了么!”

    曹操豁达地摆了摆袖子,让司马懿不必谢罪。司马懿也恰到好处地重新站直身子,但表情依然恭谨严肃。

    曹操站起身,走到他面前,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然后温言问道:“那以仲达之见,事已至此,朝廷当如何应对刘备可能的进攻呢?

    北线的战机,应该是已经完全错过了吧?如今,就集结重兵于南线淮河、桐柏山、伏牛山一带,应对刘备可能出现的‘围魏救赵’么?”

    司马懿倒是很知进退,这种时候并没有立刻显摆。而是淡然谦退地说:“兹事体大,丞相可召集尚书令、御史大夫等共议,属下一介长史,岂敢妄言!”

    曹操想了想,也没觉得不对,就让人找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统统都来见自己,一起讨论对刘备的备战方略。

    ——

    PS:不好意思,昨天临时被书友拉去看了那个铁原阻击战的新片……又聚了个饭,耽误了半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