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难题抛到曹操这边 (第2/3页)
中的逻辑问题,让司马懿给他一个说法。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武,其中一人打完前一场已经休息够了。而另一个刚打完还没休息,甚至还在扫尾补刀。这时候,那个休息少的人,肯定希望下一场延期,延到他也休息够了再开战。
哪有人愿意被敌人车轮战的?这不合理。
不过,司马懿今天既然敢主动来求见,显然也是做足了准备的,他心中早已想好了说辞。
“禀丞相,属下以为,刘备军有可能在东北和西南陷入泥潭,与他们在南阳方向集结重兵,并不矛盾。”
曹操眉毛微微一挑:“哦?且细言之。”
司马懿抖擞精神道:“刘备应该也知道,他如今在两地用兵,情况不如预期,所以益州和幽州,都有可能陷入空虚。
而益州就算略微空虚,朝廷大军也难有可乘之机。因为秦岭险阻,已经是被一次次验证过的了。刘备只要在汉中留足擅长山地作战的兵马,就可以阻挡文烈将军以关中之兵南下。
但是幽州如果真的空虚,真的因为对东北化外之地的远征而疲惫拖累,朝廷是有可能对幽、冀平原发起反攻,彻底截断刘备的东北之地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备才要在荆、豫集结重兵,以求发动进攻,牵制住朝廷的主力。这样朝廷才没有余力对东北下手。
事实上,丞相应该早就看明白了,只是不说罢了——当年朝廷主力,确实曾在荆北与刘备反复鏖战,最后损兵折将,不得不撤退。
但那并不是因为荆北是朝廷和刘逆交战的最好战场,只是因为当时刘表新亡,荆北空虚,朝廷和刘逆都非抢此地不可,不能放任另一方做大白得数个肥饶大郡。
而如今,荆北已经被刘逆平定,南阳盆地被其全据,朝廷与其之间,有伏牛山、桐柏山等险隘阻隔。
这些险隘虽不如秦岭、太行那般险峻。但相比于幽、冀之地的一马平川,还是要易守难攻不少。所以,从那之后,朝廷和刘逆之间要再决雌雄,最好的战场便是幽冀了。
刘备只是因为此番其东北战力本想速战速决灭掉扶余,最后却因为边荒险远被拖住了,这才想再开荆北战端,以求‘围魏救赵’,攻朝廷之所必救,给赵云争取时间。
因为刘备的土地,比朝廷所占更为狭长,其首尾难以自顾,最东北端的幽、冀出事了,其他各州的驻军难以快速绕过去增援。
就算去了,幽州苦寒粮少,也不足以支撑长期驻扎重兵,迟早会因转运消耗撑不住而不得不退缩。
所以对刘备来说,要救幽、冀,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去救,而是在别的地方直接就地开辟战场,他就能省去转运大军和粮草的耗费了。各州驻军,在哪里吃粮,就在哪里就地进犯朝廷的州郡。”
司马懿这番补充说明,总算是能完全自圆其说了。
曹操听后,也忍不住点头。
确实,这番道理,点到了两个关键,那就是“刘备的领土比曹操的更为狭长”。
如今曹刘双方占有的天下耕地、人口依然是五五开左右,相差一成以内,最多曹操四点五,刘备五点五。
但是,刘备占有的实际总土地面积,也就是把未开发地区也都算上,那肯定是远远超过曹操的。因为东汉的时候南方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换言之也就是刘备的地盘明显更地广人稀。
再加上刘备是从西南到东北,呈月牙形、一长溜儿包裹着曹操的领地的。
而曹操的辖区,更加“敦实”,背靠整个天下的西北,实墩墩地七个州挤成一坨。
所以曹操要比兵力的集结调度效率,这方面他是明显有优势的,他的大兵团可以内线作战,哪里吃紧就往哪里运,而刘备要针对性顶住,就得绕个大圈子,交通条件也不如曹操——
当然交通层面刘备还有一个后手保障,那就是他可以海运。如今刘备占据了大汉的全部海岸线,而曹操就是缩在内陆的旱鸭子。
刘备如果充分利用海运,沿着整个海岸线互相支援,也能弥补一定程度的外线作战短板。
只不过曹操因为从来没碰到过大海,这辈子连写《观沧海》的机会都没了,所以他对于海运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是比较肤浅的。刘备能把这个因素利用到何种程度,曹操永远无法充分想象。
这不是智力问题,只是人类没法充分评估一个自己从没真正见过的东西。何况古代信息传递那么慢,又没有别的科技资讯渠道。
综合这种种因素,最终导致曹操觉得司马懿这番分析说得确实有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看来,当初要是早一点见机,一听到刘备可能在幽冀空虚,就集中兵力,强攻渤海,拔除周瑜小儿,说不定是一个良机……可惜错失了。
不过,世事难料。当年荆北之战前,我军不就是在关中和渤海,两个方向佯攻了么,结果文烈带着郭淮佯攻,被马超击败,还折了郭淮。
那时儁乂也带兵进攻渤海,结果一样被周瑜击败,还折了配合他出战的吕旷。东西两战加起来,也折了两三万兵马!如今如何保证这不是刘备的又一次诱敌之计、想让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