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0章 我们的新计划就是让赵云马超太史慈,从三面夹击张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40章 我们的新计划就是让赵云马超太史慈,从三面夹击张郃 (第3/3页)



    诸葛亮一气呵成,把自己的计划细节梳理得非常清晰,让主公一听就能明白。

    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不但要放出风声说赵云很忙,还得让赵云实打实演好戏,确保前期完全一动不动。

    宁可放弃一些战机和因粮于敌的优势,宁可故意“贻误战机”,也要换取敌人的充分麻痹大意。

    刘备和其他高层文官斟酌了一下,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便又问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

    诸葛亮便又补充了几点,说来其实也不复杂,就是让赵云偶尔展示一些他在东北跟扶余人、高句丽人残党打拉锯战、游击的成果、创举。拿出实打实的真干货,让曹贼相信赵云真是在忙那些事情、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毕竟,谁会拿真东西真干货来说谎呢?

    至于这些真东西真干货具体是什么,一时倒也不必赘述,反正刘备没见过实物,没去过东北,也难以想象那些东西的应用场景。

    他坚信诸葛兄弟的欺骗策略肯定能奏效,用人不疑,这就行了。

    ……

    此后半个月内,刘备军便一边开始对曹操实施战略欺骗,一边按照调整后的行动计划,正式下发各地将领,约定了一个初步动手的北伐日期。

    南阳郡这边,预计九月下旬就要动手。汝南郡那边,再稍微晚三天。寿春、合肥一线,再晚三天左右,安排在九月底。随后是小沛和彭城的徐州军,可能要十月初。

    至于最北面赵云的幽州军,以及周瑜、太史慈的人马,都被勒令至少比南线拖后两个月,最好腊月初再梯次动手。这样才能拉扯到北线足够空虚

    当然,这一切时间节点,最后还会临时调整,各方之间都会用六百里加急快马联络,保持节奏。

    刘备军的文武高层,也都重新进行了人事分配,之前战前军议阶段,诸葛兄弟和庞统都集结于一处,会商讨论。

    真到了快开打的那一刻,当然不能再这样浪费人才,肯定都得分配出去。

    诸葛亮留在南阳,跟刘备在一处,下辖黄忠、张任、周泰等部将。

    庞统派去合肥、寿春,帮关羽查漏补缺。

    徐庶去汝南,跟随张飞、魏延从下蔡进攻颍川许县。

    而徐州那边,本来就武有张辽、高顺,文有鲁肃、陈登、陈宫,已经足够强了,也不需要补充谋士。

    最位高权重的诸葛瑾,在会商结束之后,不得不劳苦一下,亲自绕个大圈子,北上去幽州,将来总领赵云、周瑜、太史慈,以幽冀青三州之兵,负责攫取河北。

    好在河北那一路,本来就需要拖后两个月进攻,所以诸葛瑾也有的是时间赶路。

    不过,大战在即,能够省一点时间就省一点时间。所以诸葛瑾也不会坐海船走水路北上,他决定就沿着己方沿海领土,骑马北上,随军也多带骑兵护卫。

    诸葛瑾带了从益州拉来的马超,以及马超嫡系的八千西凉骑兵,两千后来补足给他的益州骑兵,合计一万人,一起去渤海郡支援周瑜。

    因为周瑜之前的战力实在太孱弱了,他名义上管着刘备阵营治下的冀州部分,但实际上地盘就只有大半个渤海郡。

    周瑜麾下原本的部队,也都是水军为主,尤其是海船水军,打打沿海防御战还行,但指望从沿海往河北平原内陆腹地推进,周瑜那点战力就不太够看了,也难以对赵云形成有效支援。

    河北平原腹地,终究是适合骑兵发挥的战场。

    所以,让这两年在沓中盆地休养生息、屯田练兵恢复的马超,也拉去冀州转转,跟幽州的赵云打配合,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如前所述,在西线翻越秦岭袭击曹操控制下的关中,成本实在太高,不划算。既然有更方便的路可以走,为什么不挑软柿子捏呢?

    把马超绕个大圈子补偿到冀州这边,到时候赵云从易水北岸出击,马超在南岸,隔易夹击张郃,还怕不能尽快把张郃杀退?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精锐就要用在最急于扩大战果的战场上。

    而且,这种时候再偷偷把马超调度补强到东北线,还有几个额外的好处。

    一来是马超战前没有在幽州长期驻扎,不会日常损耗太多幽州的物资、军需,这样才能确保战时在幽州维持养活更多的部队。

    平时吃得少,留下的积蓄就多,战时爆发力就强嘛。

    二来么,就是马超的旗号,之前一直在陇南沓中,曹军在关中的守将,也是一贯知道这个情报的。

    直到临战前最后三个月才偷偷调走,而且调走后沓中那边还继续打着马超的旗号麻痹敌人。如此其他战区的曹将就更不会提防“马超居然会出现在我的防区”,到时候突袭的突然性就会愈发增强。

    等到刘备军对曹操控制的冀东突出部动手时,那就是赵云从北往南打、周瑜带着马超从东往西打、太史慈带着人跨黄河往西北方向打。

    赵云马超太史慈,联手伺候张郃一个,诸葛瑾周瑜负责出谋划策,张郃不死也得大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