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我们的新计划就是让赵云马超太史慈,从三面夹击张郃 (第2/3页)
大敌了,平时闲着的时候,当然会一遍一遍打磨进攻计划,尽量想清楚各种可能的推演,并形成应对预案。
所以现在也只需要根据眼下的最新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微调即可。
重点是看看眼下的现状、和当初计划里预想的开战形势,有了哪些变化,然后针对这些变化点有的放矢地改。
而诸葛兄弟和庞统梳理了一遍后,发现变化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当初预想的开战计划里,并没有想到“我军能用假装被四夷牵制的办法,让曹操在某些战线上放松警惕”。
那么现在,就针对这一点,着重加强,看看具体怎么利用起来。
有诸葛兄弟这样的顶级智谋之士一起参详,结果也很快出炉。
大家最终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只要此番曹操能中招,能觉得“北方不足为惧,赵云被拖住了”,那么,我军就应该以赵云那一路,作为最核心的主攻方向。
而在刘备两年前原本做的方案里,未来的北伐,东线各州侧重程度是差不多的。当时刘备军甚至觉得淮北平原是更适合快速突破的点。
因为淮北平原的南边整个都是刘备阵营的势力,北边还有徐州一直到小沛的一个大突出部,所以刘备军要进攻淮北、站稳脚跟,完全可以一开战就从三个方向三面夹击。
从进攻的后勤难度、纵深深度而言,先打淮北都是比从幽州打冀州要更容易的。
因为幽州太单薄,经济基础太差,可以供给的攻击部队规模太小。
如果曹操在河北平原上放上大兵团,指望赵云独力取得突破,会相对淮北战场难得多。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曹操有可能被战略欺骗,一旦后续南方打到战况激烈、陷入绞肉机,曹操有可能竭泽而渔拼命调兵堵口,如此北方冀州一旦空虚,赵云再打过去,就容易很多了。
如此一来,也能模仿当年楚汉相争时,高皇帝刘邦对项羽的策略——刘邦就是用自己嫡系的主力大兵团,在雒阳以东的荥阳、成皋等地,以及兖豫平原的口子那儿,跟项羽的主力相持。
看似想在兖豫交界稳步推进,占领河南的核心富饶平原地带。但最后却是让韩信单独领一军,从北边绕,先后把赵、燕、齐三国的故地都占了,最后再从北边绕回来击楚,楚就彻底没戏了。
中原战场黏住敌人主力有生力量,北线空虚后专注扩大战果。
中线演铁砧的角色,北线演铁锤的角色,锤砧结合,自然能让战果最大化。
……
正式敲定了让赵云扮演今年攻势中主要的“占地捞好处”角色后,刘备的内心,也算是又一块石头落了地。
对于北伐的信心,也再次增长了几分。
不过,能够在战前谋划、推演的问题,始终是无穷无尽的,搞定了一个又会冒出新的后续。
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后续如何确保赵云的进攻更有突然性,更能骗过敌军,这同样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有很多学问可以深究。
流言层面的欺骗,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多情报工作以外的方向,也可以做些努力,以求相辅相成。
敲定计划后的次日,刘备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便随口提了出来,希望诸葛兄弟和庞统继续帮着深化想更多的细节。
诸葛兄弟一番讨论、梳理后,还真就发现了一个额外可能导致曹操麻痹、懈怠的点。
确切地说,这个点是诸葛亮发现的,但讨论的思维框架,是诸葛瑾提供的。只是诸葛亮脑子反应更快,在大哥预设的方向范围内仔细排查,首先找到了收获。
诸葛亮当然也不会藏私,直接把自己的心得对主公和大哥和盘托出:
“我军想要让子龙将来的奇袭更有突然性,更快取得战果,除了流言欺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努力,那就是推迟子龙那一路发动的时间,找一个敌军最松懈的时间点下手。
按照常理度之,曹贼提防最严的时候,就该是眼下秋收之际。北方的九月,虽然不是收小麦的时候,但却正是粟米收获的时节。
北方种植粟米的面积也不小,曹贼自然也会提防我军趁着秋粮还没入库,直接入境攻战、因粮于敌。所以这个月他绝对不敢暴露出防守空虚的破绽,要竭尽全力处处重兵把守、保卫秋收的果实。
但如果我军只在南线挑着秋收时进兵,北线却毫无动静,拖到冬天之后再猝然动手,则曹操必然不防。
毕竟北方寒冬时节用兵,乃是犯了兵家大忌的,马无野草,士卒难以就地筹粮,这些都是很严重的困难。曹操如果在南线跟我们打得难解难分,从深秋打到隆冬,左支右绌战力难继。
那么,入冬之后,他看着河北平原上闲置的兵马,再看看淮北防线岌岌可危的状态,绝对会忍不住将河北的兵力南移一部分,那时候才是子龙大展神威的良机。
我军要做的,就是让子龙尽量装作自顾不暇,一直装到入冬,而且入冬之前,丝毫威胁河间张郃的姿态都不能暴露,以坚定曹操的判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