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第3/3页)
。
如果高句丽继续冥顽不灵,这两万青壮他们就一个也别想要了。
……
处置完安置尉仇台、和在扶余郡设官的事儿后,赵云回到襄平,先稍稍驻扎了一些时日,
然后又派遣使去高句丽国交涉,要求对方的国主向大汉正式称臣、自去王号,并且接受大汉的官职。否则,她就别想要回自己的嫡子,以及那些俘虏了。
作为底线,赵云授权使者向高句丽国主承诺,可以允许高句丽国主的家族,将来继续在高句丽那片土地上世官。
这个处置方略,倒也不是赵云此番出兵后临时起意的,而是早几年他在处置东北夷狄问题时,就向诸葛瑾请教过、然后诸葛瑾给他支的招。
只不过,因为没有合适的条件,这招始终没有实操落地过,如今才逮住机会。
诸葛瑾设想的这个方式,有点类似于后世唐宋时对西南夷的羁縻统治,也就是设置“羁縻州”,如今的大汉则应该叫“羁縻郡”。
这是一种从外邦称臣状态、向正式改土归流状态过渡的中间状态。
外邦称臣的藩属,其国主还是可以保留王号的,算是遵奉汉人天子的蛮夷君主。而后世明清“改土归流”后,则是把当地统治者都变成了流官,没有世袭,没法一代代保持统治。
介于这两者中间状态的羁縻,至少是要求当地统治者去掉王号,也不能有国名,名义上算是中央朝廷的州或者郡,当地的统治者身份也要改成“太守/县令”这些,名份上算是正常的汉臣。
只不过跟内地汉臣相比,羁縻州郡的长官是可以世袭的,老一代的郡守去世前,要上表表奏自己的某个儿子接替太守之职。
皇帝一般情况都会批准,但如果发现他那个儿子确实有问题,抓到了真凭实据,那也可以干涉驳回,要求地方上的实权土皇帝换另外一个儿子接班,甚至让他的弟弟接班。
总之就是朝廷有权在当地统治家族内部、挑一个相对最亲善朝廷的人来接班。
如今扶余国被赵云用武力灭了,尉仇台及其子孙,自然无法得到正式的羁縻世袭承诺,或许两三代人之后,就会变成流官了。
但高句丽的情况不一样,赵云并没有时间立刻深入长白山去攻杀那些渔猎民族,成本付不起,也没有足够的收益。
让大汉朝廷为了夺肥沃的松嫩大平原打一场决战,这是可以接受的。为了长白山区而战,就有些勉强了,穷山恶水的太亏本。
赵云只是歼灭了一支出山的高句丽军主力,但没精力占领高句丽全境,他也就不好拿对付尉仇台的条件去对付高句丽国主,总要再比扶余国的案例稍微多让点利。
不过实际上,赵云心里也清楚,等将来天下太平,这些问题都不会一直遗留下去的,最多两三代人之后,朝廷还是会渐渐渗透,把当地的统治模式逐步汉化,彻底变成流官统治的模式。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些蛮夷国主,第一代第二代或许还谨慎守法,三代以后,迟早会被抓住罪名把柄。
当初刘邦建汉时,那些所谓的封国,理论上不也是永远世袭罔替的?但经过惠帝、文帝,到了景帝的时候,就已经七国之乱了,到了武帝的时候,已经推恩令了。
这么算下来,基本上到了第五个皇帝,之前遗留的世袭同姓王国都能推恩令推掉,何况这些外邦?以蛮夷的骄横,都不用拿“酎金失爵”之类的罪名找麻烦,他们肯定会自己把罪名送上来的。
总而言之,赵云提出的条件,目前来看还算宽容。
高句丽国主看到赵云使者送去的威胁言语后,权衡再三。
考虑到本国最精锐的青壮都被赵云一网打尽了、甚至被罚为开荒的苦役奴隶,自己的嫡子也被俘虏了。
高句丽国主最后还是选择了名义上的彻底服软,愿意去掉国号,改称大汉的高句丽郡,但他的家族要世袭高句丽郡太守,其他实际统治一律不变。
赵云当然不好直接答复他,就派人把高句丽国主的回复直接送去南方,送去襄阳,由太尉刘备亲自定夺。
相信刘备和诸葛瑾看到高句丽国主的上表后,自会正式册封其为高句丽郡太守的。
虽然没有拿到实际的利益,但先拿到绝对的名分也好。
如果对方下次还敢妄动,大汉也有了正式平叛的宣称。
“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
PS:赵云、周瑜这边,这两年种田期的建设和扩张剧情,总算也写完了。诸葛瑾自己,其实这段时间没什么事迹好写,所以显得有点流水账,抱歉。
不过明天开始,终于回到筹划正式北伐的部分了,这也是统一前的最后一个大副本,中间还会穿插一些政治层面的名分争斗。
(大家对于本书曹氏家族如何变本加厉欺压、严控刘协,刘协是否会反抗,也可以发表看法,因为曹操比历史同期更弱了,他想靠正常的功绩称魏王,甚至称帝,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我主体会按自己的设计写,但大家建议的细节部分可以吸取的,我也会吸取)
最后有些内政变法建设的戏,可能会留到统一之后、再以番外形式写。
这样不爱看内政建设的书友可以看完统一就不追,也算是方便大家。
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