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第2/3页)
了一下,发现所谓的扶余国王宫,实际上的规模形制,也不比中原大郡的太守府大多少。
此后数日无话。有了尉仇台亲自投降,接收扶余国其余领土的工作,也就快了不少,整个过程也更加顺利,汉军再没有遇到抵抗。
各县在一两个月之内,陆续都被汉军占住。
赵云本人没时间留在这儿亲自处置这些扫尾工作,仅仅在殷台县驻扎到九月初,就匆匆回返了。
走的时候,他也不忘带走尉仇台以及其嫡长子作为人质,带回辽东郡治襄平县,作为一个富家翁先看守起来。
这一系列的处置方式,也是赵云对尉仇台承诺过的待遇。他不会直接把尉仇台送去刘备那儿,而是先留在襄平,然后上表一封,请刘备示下具体如何处置。
不过在表文里,赵云会尽量建议刘备宽大,并且把自己之前战时许下的一些承诺也说清楚——当然刘备也可以不答应、不追认赵云的战时处置措施,这是刘备的权威。只不过刘备事实上不会让自己的心腹弟兄难做就是了。
带走尉仇台后,赵云只在当地留下了尉仇台的次子,临时给了对方一个差遣,帮忙安抚地方。
还让随军谋士辛毗留下,暂时担任扶余郡丞,辅佐尉仇台的次子处理当地的具体政务。并且暗中向辛毗承诺:
只要干好今年的过渡期,等明后年当地局势稳定、汉人移民开始在当地屯垦站稳脚跟,到时候就让辛毗担任扶余郡守。
如此一来,辛毗也终于从一个袁谭那里投过来的杂牌谋士,正式走上地方郡守级别的位置,有了独力主政一方的资历,将来自然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辛毗对于左将军的重用,自然是感激涕零,一开始还假意谦虚了一下,说田畴田子泰跟随主公的资历,远超自己,田子泰此番谋划建树也不小。
不过这种客套,立刻就被赵云驳回了,示意他不必多想。
田畴前些年因为年轻、资历不够,刚到渔阳郡任职时,并没有捞到太守的职位。只是以郡丞身份,兼管渔阳的边市榷场的。
但这些年干下来,渔阳的边贸发展非常好,也为幽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源,还有无数的草原牛羊腌肉供给。田畴这次回去,就地转正渔阳郡的太守,继续兼管边市,那前途不比来扶余郡这儿屯田开荒、归化东夷更爽?
所以,新拿下来的扶余郡,根本就没人抢。这地方偏远,也就那些当初袁谭手下来投的文官才会看重。
给辛毗一个上升通道,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让其他袁谭治下的文官都有个奔头,将来也好好干。
毕竟郭图、王修这些人,原先在袁谭手下时地位已经比较高了,甚至有的在袁绍手下时就身居高位。这些人是看不上地方上一个实权郡守的位置的,只能是给他们更多的封户爵位、清贵虚衔,好好养在那儿。
也就辛毗辛评兄弟这个级别,或是崔琰这种原先在袁绍那儿混得不得志的,才能看得上小郡太守的位置,至少是稍升了半级。
而且,诸葛兄弟用人,也不希望给郭图那种人以高位,哪怕他已经投向了己方阵营。
尤其诸葛瑾,他是知道历史的,他对郭图这种人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一想到袁绍的下场,袁绍手下那些派系林立的坑货他就不想尝试重用,宁可从中低层选拔人才。
诸葛瑾的那些不好公开说的用人倾向,自然是一直保密的,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容易影响团结,他连主公刘备都没说。
不过赵云和周瑜都是诸葛瑾的妹夫,算是自己家里人,加上诸葛瑾前些年亲自坐镇北疆、慑服三郡乌桓并吞并辽东时,赵云、周瑜也都在他手下做事。大家一起相处数年,才隐约知道司徒对于袁青州旧部的用人标准。
赵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大舅子司徒为什么要这么想,但他坚信大舅子的看法肯定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自己不理解也要坚决贯彻执行,反正肯定对兴复大汉的大业有益无害。
最终辛毗听了赵云私下里推心置腹的勉励,也是大喜过望,一再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干,为大汉处理好最东北边陲的归化工作。
将来说不定也能给其他同为袁大公子旧部的文官做个榜样,让其他旧同僚也看到发光发热的机会。
最后,赵云还给辛毗留下了五千骑兵的驻军,帮助辛毗维持当地秩序。
又从辽东郡腹地,调来五千步兵、一万户汉人军屯,作为第一批掺沙子的移民,也都交给辛毗管理,并且留下了作为武将的张著负责具体的带兵和军事指挥工作。
做完这一切后,赵云把之前俘虏、受降的扶余军老兵,筛选一番,挑出战前刚刚被临时征募入伍的民壮,直接遣归种田——当然,这些士兵在被放回去之前,早就被收缴了武器,所以放回去也是无武装状态。
至于扶余军中的全职老兵,以及后来抓到的一部分高句丽军俘虏,赵云全部先带回辽东郡襄平县,再慢慢处置。
对于那些高句丽战俘,赵云也是初步筛选了一番的,把那些射术精湛的神射手留下,继续从军,慢慢改造。
而那些临时征募、箭术相对差些的,或是年纪超过四十岁的,都留在扶余郡当地,给移民来扶余的汉人军屯当苦役,负责开荒。
当然,如果将来高句丽国肯完全臣服大汉,接受大汉的统辖调遣,那么也可以把这些高句丽俘虏放回去,恢复自由民的身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