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南风一扫胡尘静 (第2/3页)
太快。管校尉,你就带这四千人去,缠住高句丽军,但不要寻求决战,只要骚扰拖住,等我军主力明日再慢慢来追。”
管统曾是袁谭麾下的部将,也是赵云这次带来的众多部将中,实战功绩履历最拉垮的。所以这次决战,赵云带了徐盛、张著出击,只让管统守家。
当年袁绍死后、袁谭还没投靠刘备之前,袁谭军直接跟曹操交手过几战。管统凡是领兵出战,遇到曹军大将,几乎次次都是败绩。于禁、乐进、李典都有过欺负袁谭的经历,也都从袁谭的青州军头上刷过功劳、官爵。
这样的履历,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所以赵云让守家,他也丝毫不敢有任何想法。
如今难得捞到了一个机会,管统只是觉得意外之喜,受宠若惊。
哪怕赵云要求他只骚扰迟滞,不能强攻,他也没觉得不妥。
管统只是出于谨慎,又细细追问了一句:“不知我军主力多久能追上来?我又需要迟滞高句丽人多久?”
赵云想了想:“苇岭高地,东西二百里,南北三百余里。如果高句丽人不沿来路撤退,而是只求最快回到山里,往正东边撤,那只要行一百余里,就能回到山区。
但是如果他们往来路撤退,往东南偏南撤退,要走二百里才能离开平原。所以你的迟滞,主要是得逼迫高句丽人的撤退方向,先绕去东边堵住,让高句丽人不敢往正东撤。
然后,每天记得三次向我汇报动向,告知敌我位置、敌军当前的撤退方向。这样我的大军到时候才好尾随紧追。”
管统领会了这些要求细节,连忙顿首表示绝对严格执行。
然后,他就连夜带着之前守营的骑兵,紧追高句丽人而去。
高句丽人也果然知道了友军惨败、并且转入撤军了。但他们有很多步兵,夜里不可能完全不睡觉强行军,当天走到半夜,勉强在苇岭台地偏东南某处不知名的原野上歇了两个时辰,天没亮就继续跑路。
而刚刚上路后不久,高句丽人就发现了管统的四千轻骑,已经追上了他们。
高句丽军主帅一开始不明虚实,不辨敌军多寡,唯恐这是赵云的主力,所以不敢轻动,唯恐加速撤回会导致敌军背刺冲杀、全军崩溃。
所以他非常稳妥地选择了列阵等待,以长枪弓弩为主力保持戒备。
耗到天色彻底大亮之后,高句丽军才大致摸清管统的兵力,知道这只是赵云派来骚扰牵制的一支偏师。
但得知了真相并没能让高句丽将士们好受些,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扰和恐惧。
“将军!赵云这是不打算放过我军了,虽然此刻来的只是先锋,但赵云的主力肯定会后继追来,我军该当如何撤退?”
几名部将纷纷向主帅请示。
那高句丽军此番领兵的主帅,乃是该国世子,也是国主的长子。他也是一筹莫展,只能约束部队尽量不要露出破绽,只是列阵缓缓而退。
管统见敌军继续撤退,也尝试了几次骚扰。
不过他带来的都是轻骑兵,甲胄非常单薄。而高句丽人的射术倒是不错,以弓弩居外,跟他对射,管统付出了一些伤亡后,也就不敢冒进。
历史上,从长白山区到三韩半岛地带,当地的东夷人射击水平都是很不错的。他们虽然不是骑射游牧,但都是世代渔猎。
从夏商之时,古人最初造字,造出“夷”字,就是指持弓之人,说的就是东部山林里的渔猎民族。
一直到近代,哪怕到了明清之际,朝鲜军备废弛,但有一说一,他们的鸟枪营战力还是不错的,也在明清战争中狙杀过清军的大将、王公贝勒。再到现代,韩国人在射箭运动项目上的成绩也还是不错的。
可以说无论远程武器装备换了多少代,这些蛮夷在这一领域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属于单一技能专精点到头了。
管统的部队如果人数规模够大,能直接莽上去,那倒是可以顶着最初的远程攻击伤亡灭了对方。但他人数既不多,又是轻甲,便只能保持距离。
好在,管统只要在旁边陪跑,高句丽军就不能快速行军,只能让弓弩手在外侧持弓戒备慢慢走,体力消耗也会非常巨大。如此一来,不过一天,还是会被赵云追上。
他们此时此刻这种姿态,就像是当初刘邦从白登山里出来时,陈平就劝刘邦让汉军弓箭手全部居于外侧,持弓而行,一旦看到冒顿单于的骑兵有异动逼近,就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