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32章 公孙康:赵云!怎么老是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32章 公孙康:赵云!怎么老是你! (第3/3页)

正顾虑的,主要还是后面这几点吧?前面说的时间不够,或许在你看来,倒不至于算什么大事。

    扶余虽然土地广大,最远听说有一千多里纵深。但我曾查问其户口,全国治下籍民不过八万余户,加上公孙康当初逃过去带走的民户、士卒,一共也就十几万户,最多还有些渔猎之民。

    这点人口,能凑出多少兵马防守?哪怕五户一丁,加上公孙康的残军,也就三万余人。

    而听说曹贼去年在河套、北地、上郡,也都靠着双侧马镫和高桥马鞍武装的骑兵,击灭了数倍于己的鲜卑骑兵,慑服轲比能等。以子龙之威,动用上万骑兵,击灭数倍之敌,还不是绰绰有余?

    扶余人没有坚固城池,我军打过去他们要么逃进山林,要么就只能野战,如此战法,最利于速战速决,或许几个月都不用。”

    糜竺跟赵云资历差不多深,不过赵云已经是四方将军级别的了,糜竺说话时还是给赵云充分的面子。

    不过这番话里怂恿的潜台词,还是很容易听出来,就差没直说“这种事情,连曹休、曹真、曹彰都做到了,子龙神威,怎么可能比他们差”,也算是一种激将。

    赵云当然也听出来了,不过他知道糜竺说得隐晦,所以并不生气,也不受激。

    扶余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农耕生活方式,但更多保留了渔猎属性,对于这样的国家,遇到亡国的风险时,动员效率是不能按汉人诸侯来算的。要突破五户一丁的征兵极限,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只不过,赵云确实在乎的不是对方的兵力,扶余人动员再多,只要他们肯应战,自己就绝对能在野战中击败对方。

    关键是对方是否应战,会不会暂时往后方远遁。要是他们打着“熬到刘备和曹操重新开战,赵云需要忙别的,到时候我们就能躲过亡国之祸”的想法,拖时间,那事情就难办了。

    赵云没空跟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耗着。

    所以,对于糜竺的揣测,他也只是轻轻点头,但眉头依然深锁,显然是承认了糜竺归纳的主要矛盾,但又没想到解法。

    好在,赵云并不用完全自己动脑子。如今在东北地界上,刘备阵营还是不缺智谋之士的。

    渤海太守周瑜,今天也特地坐海船渡过渤海、逆辽河而上,来这襄平县与会了。

    周瑜之前就跟赵云一直合作,当年赵云平辽东时,周瑜就从渤海走海路转辽河内河给赵云运补给。

    这次只是因为战事要往更偏远纵深的地区蔓延,而且跟辽河水系不通,周瑜才帮不上忙,只能在战前后方出出主意,毕竟他俩都是连襟了。

    周瑜很想尽一份自己的力,他琢磨了一会儿赵云和糜竺共同担忧的点后,很快帮着梳理出一条法子,便立刻和盘托出:

    “子龙担忧师出无名,我看倒是好解决。公孙康当年不肯归降主公,非要往偏远之地奔逃,可见其不臣之心。

    如今时隔数年,我幽州之军随时可能南下讨逆、攻打曹贼,焉知公孙康不会挑唆尉仇台趁火打劫、趁虚背刺我军?

    既然如此,还不如由我军先下手为强!他们不肯臣服主公,那就是在尊奉曹贼!更何况,我们还可以伪派使者,诈称是曹操的使者,勾结公孙康、尉仇台为接应,请他们‘将来一旦幽州军南下与曹操鏖战,便在东北作乱’。

    只要公孙康或是尉仇台回信了,这个开战的理由不就足够充分了?到时候以此书信传示各军主要将领,我军必然士气高昂。

    至于子龙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敌军是否会尽快与我们决战,而不是躲进山林拖延,这也好解决,可以跟上面那一计合并使用。

    比如,就让假装曹操使者的人,再散播一些假消息,说曹操已经要让张郃、曹彰,在春耕农忙结束后,就进攻幽州,让公孙康和尉仇台看准时机,挑选我军背后虚弱的时机动手。

    我军再配合性地做出一些或示弱、或明显是虚张声势但演得太过了的举动,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公孙康和尉仇台都不是什么智谋之士,我有把握骗过他们。”

    赵云听周瑜侃侃而谈,计策一抓一大把,这才彻底放松了神思,颇为欣慰地点头赞同:

    “有公瑾之谋,我自当全力破扶余国,再无怀疑。虽还有些细节,诸如如何伪书模仿曹贼使者,需要慢慢琢磨,但肯定能成……

    我意已决,尽快设计对扶余国用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