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公孙康:赵云!怎么老是你! (第2/3页)
田和组织生产试验的活儿,都是糜竺具体操持的,赵云只是等个结果罢了。
好在糜竺出身豪商,从年轻时就专注于经营自家的庄园经济,对于这种开荒种田搞建设的事儿,自然也是熟门熟路,这才能把实验计划规划得如此井井有条。
三月底的时候,当一切的结果都最终出炉,确认这些作物能用于将来占领扶余国后、在扶余国故土上种植。相关的军事议题,也就正式摆上了台面,成为了下一阶段幽州文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月二十八这天,赵云和糜竺两人牵头,就在辽东郡治襄平县,举办了一场军议和会晤。下属的核心文武多有来参与,甚至还有几个被赵云征服、已经对他俯首帖耳的乌桓大人,也来参加了会商。
当然,那些乌桓人是没资格参与战与不战层面的讨论的。
他们只能在赵云决定要打之后,参与后半段“具体怎么打”的讨论。然后看看自己能领些什么任务、如果打得好的话,赵将军会许诺他们什么赏格。
“伯言带回来的这些种子,实在是好用,太适合在极寒之地种植了。而且稻麦俱全,一个用于水田,一个用于旱田。
这样无论将来占领了扶余国领土后,占据的是坡地还是沼泽,都能加以开发,都有粮食可种。
如此算来,司徒让我们酌情对扶余国动兵,争取在主公再次与曹贼全面开战之前多捞一点实利、并且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此事十有七八该抓紧了。”
会议伊始,赵云本人还没发话,倒是负责内政和屯田的糜竺,率先表达了自己的乐观看法。
毕竟糜竺是幽州农政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他对于陆议带回来的这些东西究竟有多好,体会是最切身的。
他已经开始忍不住脑补将来打下扶余国后,把松嫩平原也变成千里沃野。
当然,如今松花江还不叫松花江,黑龙江也不叫黑龙江,所以那片扶余国境内的沃野,糜竺实际上是叫不出名字的。
汉朝的时候,汉人甚至没给那么偏远地方的大河取过名字,只有当地土人或许会有口头称谓,但没有留下汉字记载。
赵云对于糜竺的这些展望,并没有表示质疑,他这几年也对扶余国做了充分的情报搜集,知道扶余国所据的土地,确实是在东夷诸国中“最为平敞”,未来屯垦的经济潜力确实是非常好的。
(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里原文记载,扶余国“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平敞”,可以推断其国土包括了整个松嫩平原。它东南边的高句丽反而大部分都在长白山区。)
但赵云需要担心其他一些问题,所以略微斟酌之后,他就不得不提出:
“扶余确属东夷诸国中,最适宜大汉派兵吞并的,其他诸国多在雪山密林之中,劳师远征也占不安稳,扶余国只要解决苦寒不能种稻、麦的问题,就能安居乐业了。
不过今年再用兵,会不会仓促了些?子瑜让我们自行裁处,而不是直接强令,应该也是考虑到他不了解辽东这边的近况。
主公可是打算今年就和曹贼重新开战的,就算是秋收之后再战,也就只剩半年了。我怕现在对付扶余,到秋收之前,未必能打完。就算打完了,士卒疲敝,也影响到时候立刻投入攻曹。
说到底,还是当年规划的休战期短了点。我军从休战之后,才想着在南方改良海船、打磨远航技艺。光是造船、远航探索就要近两年,找到了稻麦新种,回来抢种试验,又花费数月。
这些时日折掉,最后留给我军动兵的日子,也就几个月了。等将来先攻曹操河北,回头再收拾扶余人,会不会好一些?
而且,扶余虽然收留了公孙康,可毕竟最近几年没有对主公不敬。就因为我军找到了稻麦良种、适合苦寒之地,就突然动兵,这个开战借口,不说师出无名,但至少也不利于士气。将士们要是知道我们只是为了抢夺肥沃的土地屯田,就乱开战端,谁肯用命?”
赵云还是比较有正义感的,他对于出兵的理由非常执着。如果只是为了抢土地人口,他总觉得良心有点过不去,要是能再辅之以一些吊民伐罪的借口就好了。
糜竺内心,对于赵云这番说辞,倒是不太认同。他是商人出身嘛,商人逐利,为了钱和田地杀人打仗,他觉得很合理,所以刚才压根儿都没想到这一层。
糜竺眼珠子略微一转,叹道:“子龙你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