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子龙终能出鞘 (第2/3页)
都不用动用保底,直接就把第一目标实现了,额外提振了一波士气。
陆议抵达耽罗岛的时候,负责治理此地的邴原还特地来码头上迎接。并且给陆议提供了一些补给,也问陆议买了一些岛上紧缺的钢铁器具。
邴原当初是公孙度、公孙康的幕僚,后来一直跟着忠于公孙家的武装撤到了朝险县,最后被周瑜带兵围攻,约定投降条件后才归顺。
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也是在那时投降的刘备阵营,被安置在釜山盆地,还有另一名公孙家的旧臣刘政跟随辅佐。
而邴原就被留在了耽罗岛上,耽罗岛和釜山县合起来,被设为一个新的郡,公孙晃名义上是太守,实际上日常政务治理都靠手下。
陆议跟邴原交涉了一番,也深入了解了一下岛上的情况——这也是陆议此行的任务之一。
他可不仅仅是来搞地理探索和物种发现的,远航一趟不容易,他也要顺便代诸葛瑾视察一下偏远郡县的治理情况,回去后要汇报的。
邴原对此也有预料,就带着陆议到处跑了一圈,想看哪里都给看。
陆议看着岛上茂盛的草场,还有大量种下去就不管的、自然繁衍的苜蓿原,一块块都被篱笆和木桩分割,无数牛马散布其间,他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久闻耽罗岛当初不过是蛮荒野人之地,但草场却适宜畜牧。我久不曾来此,没想到短短五六年,竟能营建至如此井井有条。此岛如今每年可产多少牛马?为何却少见养羊?”
当年赵云东征辽东,搞定公孙家,是建安九年,也就是204年动的手,此后一两年内,才彻底搞定。
那个时机是诸葛瑾帮着精挑细选的,当时找了一大堆借口、分析推理得煞有介事。但实际上诸葛瑾就是为了抄先知先觉的历史答案、凑公孙度病老而亡的节骨眼。
最后果然被他凑上,然后幽州文武便都觉得“主公和大汉果然是被天命庇佑,司徒说选什么时间对付公孙家,果然一出手公孙度就受惊暴毙了”。
如今已是建安十五年,算算距离当初征服耽罗岛,可不是过去五六年了么。这地方本身自然环境条件还可以,有充分的航海运输支持,再加上管够的钢铁材质生产工具,要把牧场、渔港建设起来,难度还是很小的。
岛上的牧场,分割得都比较粗放,每一片草地至少是方圆数里,牛马长成后要驱赶捕捉还挺费事,需要不少人手配合围堵。
陆议巡视时,还能看到一群骑马的牧民挥舞着长鞭、旋转着套索,甚至还需要骑枪和刺剑,遇到乱冲的牛马就轻轻给一下,利用刺痛逼回去。一切看起来都越来越专业高效了。
邴原也知道陆议的这些疑问是代替诸葛瑾问的,所以他也丝毫没敢轻忽,认认真真答道:
“此岛如今每年可繁育耕牛两万头,马一万余匹。常住牧民两千户,渔民三千户,其余农、匠等一千余户。繁育的牛马到了岁数,足可役使,便会用海船运去带方郡等地,有时也运往釜山县。
将来将军能以海船直航东海郡、广陵郡,这边的牛也可越海运送了,或许也就十几日航程。倒是马匹难以如此远途运输,只因马匹不耐颠簸,还是走陆上为好,自行驱策奔驰赶路。
至于不养羊,一来本岛所畜牛马,都不是为了吃肉,只是为了役使。羊却不能役使,只能拿来吃,而本岛百姓有足够的渔获,不用其余肉食补充,稍稍种些粮食也就能温饱了。
另外我们先前也试过养羊,但羊喜食草根,所过之处,往往草场要重新温养数年。而耽罗岛海风甚大,一旦草根被啃,草场裸露,便易形成风沙,肥土流失,故而如今已禁绝养羊。”
牛马吃草是吃表层的,羊却喜欢刨草根一起吃,在海风很大的岛屿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些科学知识邴原和陆议之前当然都不知道,不过稍微干几年,就总结出经验了。
耽罗岛已经治理了五六年,该磨合的认识早就磨合了。
临走时,邴原还破例给陆议补给了相当数量的牛肉干和马肉干,并且给了他一批适合山地颠簸、也相对不惧海上风浪的战马,算是帮助陆议后续深入内陆探险。
陆议要寻找新物种,搞地理探险,也不能完全贴着海岸线走,那样收获太小了,遇到适合靠岸的天然良港,总要上岸深入看看。
陆议一开始担心马匹晕船,但亲自试过邴原提供的战马后,他立刻就收起了这个担心。
然后他又谦虚、不该杀牛马吃肉。对此邴原也让他安心,岛上牛马太多了,总有年老衰弱实在养不住的,趁着还没死先新鲜杀了腌制,这都属于合理的自然损耗。
陆议这才没再说什么,很快又继续上路。
又五六日,陆议抵达釜山县,也得到了公孙晃前来迎接。
陆议代表诸葛瑾,稍稍敲打了公孙晃,告诉公孙晃他父亲和二弟如今在扶余国,似乎又有过分举动。
公孙晃已无实权,只能表示“太尉尽管放手去做,相信太尉都是为了大汉好”。
陆议在釜山停留数日,同时在当地广征远方来的客人作为向导,倒也被他招募到了一些人。
这些人里,有从扶桑列岛渡过海峡来此的,也有更偏远的虾夷蛮人,甚至是毛人。
陆议稍加甄别,确认这些人没有疾病在身,而且会说点汉话,就放他们上船了。
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