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大汉版“振兴辽东” (第3/3页)
海用龙骨大海船改造而来的新船,已经于这年夏天刚刚竣工了。
还有一批完全新造的同款,也已经开工,如今正趴在船台上,预计明年也都能下水投入使用。
如前所述,因为东海和黄海海况、地理的不同,黄海海域的大海船都是平底沙船,不能使用龙骨结构,船只的长宽比看起来更粗短。
而东海地区使用的海船,都可以用龙骨结构,船身修长,远洋航速也明显更快一截。
如今把这些船进一步改造,加装更抗风浪的稳定鳍,再辅之以其他额外的“提升适航稳定性和抗浪性,牺牲转向灵活性”技术手段,将来用于日本海也就很容易适应了。
尤其有了新的航海测量技术、更精准的绘图定位,船只可以笔直地更长距离直航,不用频繁转向,牺牲一些转向灵活性也就无所谓了。
原本贴岸航行的船,需要转向的次数才会更频繁。转向灵活性从来都是对近海船更重要,对远洋船没那么重要。
这些改良,也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很多设计都没有技术难度,只是通过取舍,把有限的性能堆砌到最需要的方向。
这就好比在玩一款海军造船游戏,按照游戏设置的规则,技术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载重/航速/灵活性/抗风性/抗浪性”这些指标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一个拉高了另一个就会降。
要在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造出更适应新环境的好船,那就必须精打细算取舍。
而陈群监督的这项研发工作,有相当一部分考量,就是在按诸葛瑾要求的核心指标,适当牺牲其余,只求尽快点亮科技树。
这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先拿出一个可用的版本,进行实打实的地理探险。
诸葛瑾视察确认了船只的情况,也挑了个天气好的日子,亲自出海体验了一下新船的适航性,对陈群的工作很满意,
然后便正式下令,让陆议带领这支由新船构成的探险船队,先从广陵郡直航三韩,经耽罗岛到釜山盆地,休整适应后,再往东北探险,重点考察沿岸各地风土人情、是否有新鲜没见过的物产,尤其是要寻找能耐寒的作物。
诸葛瑾也隐约记得,往东北亚沿海一路搜索,历史上也是有不少有价值的物种发现的。
因为当地土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多多少少会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粮食品种。
诸葛瑾也不用去管陆议底能弄回什么物种,反正只要发现耐寒能活的,都弄回来慢慢培育繁殖,由司徒亲自定夺哪些要专门发展。
发布命令之后,诸葛瑾还专门向陆议面授机宜,强调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陆议其实对此已经很清楚了,都不用诸葛瑾强调,他便主动表态一定拿出全力、仔细探索。
毕竟当年就是步骘和他去的林邑国、找回了双季稻。这些年双季稻为大汉增加了多少粮食产量?对天下有多大的贡献?
作为亲自体会到红利的当事人,陆议对此都形成路径依赖了,热情极度高涨。
诸葛瑾在勉励他们一番后,就给探险船队准备了最充足的给养,还配了大量瓷坛子装载酸菜,确保在海上有新鲜蔬果维生素补充。另外还配备了大量的乳酪和肉干,让远航探险不至于有后顾之忧。
陆议做完准备后,就趁着这个夏天出海远航了。
诸葛瑾选在仲夏时分启动这个项目,也是因为夏天南风大,往北航行顺畅,海船不用转向抢风。
等航行探索上三五个月,等到秋冬时分,北风大盛,到时候陆议就可以返航了,那样也不会在极北之地挨冬季的严寒冻伤。
虽然汉朝时的海船航速还很慢,但是走走停停往东北方向开四个月,也足够探险非常远的距离了。
要知道如今以陈群造出来的这些新船,在海上漂半个月左右,就能从广陵郡开到釜山了。而且都不用风向特别顺,只要是平常的侧风就行。
启航之日,陆议带着麾下军官、技术人员、水兵、水手,在广陵码头上列阵,等待诸葛瑾最后的检阅。
诸葛瑾也给将士们最后准备了一批额外的物资,那是几百箱毛皮裘服,专门为了冬季保暖。
诸葛瑾还亲手拿出其中最好的一件,当众给陆议披上。那皮裘的主体部分是熊皮的,但是翻边出风和襟、袖等处,还缀了火狐皮和貂皮。
如今还是五月份,天气炎热,陆议被当众作秀披上大冬天的貂,也是有些别扭,很快就冒汗了。
不过他当然知道,直到上船之前这都是不能脱的,要注意影响,这是司徒在鼓励大家,也是提醒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司徒这是在提醒我们,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我们要竭尽所能探索、不避险远,要拖到冬天转北风了才能回来。”
陆议心中暗忖,一边也下定决心,这次肯定能为赵将军找到耐寒作物,让赵将军将来打下扶余国、灭掉公孙家余孽工孙康后,能在东北腹地推广屯田,彻底掌控当地,把那些渔猎的蛮夷充分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