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大汉版“振兴辽东” (第2/3页)
林邑国。当时陆议就尝试过从朱涯洲直接远航去中南半岛中部,这样就不用贴着后世的北部湾沿岸绕个圈子了。
这么做,省时省力还在其次,关键是可以绕开当时还处在交趾郡士家控制下的地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意外和麻烦。
不过北部湾毕竟是个海湾,怎么偏航都不至于回不到岸边。就好比汉朝时,在渤海湾内部开船,也都可以很放肆,最多从山东开到辽东。
但是在东海这边,如果要不靠岸远航,难度就大不少。因为一旦偏航偏多了,偏到日本海或者太平洋上,一路埋头开是真有可能饿死渴死在大洋上的。
这对于军官、海商和船员来说,首先就有一层心理层面的压力必须先克服。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恐惧的,哪怕诸葛瑾可以明明白白告诉他们——往东北方向一路开,总能找到陆地。下面的人也依然会感觉到恐惧。
这事儿没法急,只能是一点点来,慢慢积累经验,顺便证明新技术新操作的可靠性。
更详尽的海图、确保图纸上的距离方位尺寸也都对得上,再加上更好的罗盘,还有其他测绘仪器,凑在一起,才能日拱一卒,让综合航海技术慢慢提升。
诸葛瑾在吩咐下任务后,陈群花了大半年,就先把罗盘改良了,又进一步测绘优化了海图。
去年年底的时候,他率先实现了一个小阶段突破——让船队从东海郡直接往东北偏北航行,验证是否能直接到东莱郡半岛尖端的黄县。
当时,负责探险的船队,上上下下都有些恐惧,但陈群跟他们分析了情况:那次的船队不需要携带任何货物,纯粹就是为了探险验证技术和经验,多出来的吨位都用来装水食。
所以,哪怕在海上漂三个月,这些船员也不会渴死饿死,就算错过了山东半岛,大不了一直开到辽东、开到乐浪嘛!
在府君的安抚下,加上陈群定下了赏格,参与新航海技术验证的官员和水手都有重赏,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得以推进。
然后船员们真就靠着新装备、依照新的航海操作指示,精准远海航行找到了山东半岛的尖端。
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但也算是证明了新测绘海图的精确度,确认了黄海沿岸各地的相对位置,是准确的。
然后陈群就能慢慢增加难度,继续开出赏格让人尝试。
到了今年春天,也就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陈群又取得了一个突破。那就是终于有己方的船队,能够从长江口直接朝着远海特定方向、盯准了远航,然后居然抵达了耽罗岛,甚至抵达了釜山盆地。
换言之,这次大汉的船队,是直接跨海瞄准了朝鲜半岛的尖端航行,中间不用贴着岸。
这事儿,在徐、扬不少外行官员看来,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诸葛瑾听了陈群汇报的这个最新成果后,却是颇感欣慰。
他作为现代人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重大意义。
原本历史上,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扶桑人派来遣唐使,走的还是贴岸航行的路线。只有从北九州经对马岛到釜山这段路,是非跨海不可。再往后,都是贴着朝鲜半岛和黄海海岸航行的。
如今诸葛瑾终于让大汉掌握了从东海岸边直航朝鲜半岛尖端的航路,一方面可以扩大商贸,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当然这些都还是远期利益,眼下并没有什么需要从江南直运三韩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则在于有了越海直航后,东海上的尖底远洋海船,也可以便利地参加将来日本海海域的远航了。
如前所述,在华夏近海,自古以来,长江口以南和长江口以北用的海船是不一样的。
黄海水浅泥沙多,自古都用平底沙船,不适合远航,但能扛暗涌。东汉之前海上航行的大船,也多是沙船型的,因为这个时代南方的航海需求太少了。
历史上要再过好几百年,南方渐渐发达了,福船之类的远洋尖底船型才渐渐完善、普及。而这一世,诸葛瑾之前让陆议等人去林邑国找双季稻,也特地开发过相关的船。
理论上来说,这些船不如沙船更适合黄海,但绝对比沙船更适合日本海。
只可惜之前,南方的海船很难经过黄海调到朝鲜半岛南端,尖底船在中间那片海域适航性很不好。
而现在有了直航,不但积累了更多不贴岸远航的经验和技术,也让江南的大海船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互相调度变得容易了很多。
陈群拿着这支新练出来的航海队伍,再配合上广陵郡、东海郡这边新造、改造的海船,软硬件一结合,就能立刻拿去探索大汉更东北边的远方海岸线了。
……
诸葛瑾花了一天的视察时间,确认陈群已经取得了这些“软件”方面的成果,自然是颇为欣慰。
此后数日,他便要继续视察其他配套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海船硬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而陈群在这方面显然也没让诸葛瑾失望。
最初几艘由此前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