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子瑜之治,不亚孔明 (第3/3页)
力数据好看,那也是虚的。
所以,徐、扬两州要发展更多民生方面的生产力,哪怕这些生产力看上去没那么高大上。
诸葛瑾在做规划的时候,简单梳理了一下,就找到了几个努力方向。
首先,他二弟诸葛亮,那一年在蜀中,利用犍为郡的火气井炼钢工场产出的大量优质钢材,结合新的工艺,鼓捣出了“夹钢法”锻造的长刃战斧,并且配备给板楯蛮兵、叟兵等山地战部队,后来还计划用这些兵种去平定南中。
夹钢法的思路,一开始其实还是诸葛瑾提供给诸葛亮的,只不过他就是点了几句大方向,后续具体的技术研发,还是诸葛亮督促犍为郡守张裔慢慢弄出来的。
在技术成熟之后,用途当然也就不仅限于锻造战斧了。诸葛瑾拿到了二弟分享的具体技术,又考虑到刘备阵营这几年钢材产量有点富余了,就想着用夹钢法大规模生产一些农具,把富余的钢材花掉,顺便也能提升生产力。
东汉时原本的农具,主要就是木柄包了点生铁,很少有用钢材的。
比如耕地的犁,就是头部包点铁,铁一旦磨损没了,光靠里面的木头,犁地效率就会锐减。
诸葛瑾多年前,就帮着稍稍改良过犁的结构。后来刘备阵营治下,传统东汉直辕犁就越来越少了,渐渐换成曲辕犁,也一度提升过耕作和开荒的生产效率。
再往后,连曹操阵营的地盘上,也慢慢渗透学会了曲辕犁,双方的粮食产量和开荒耕作都有所加快,这都是后话——而原本历史上,曲辕犁要到南北朝后期才出现,唐朝才全面普及。所以这项技术革新,也算是稍稍惠及万民了。
如今,诸葛瑾在曲辕犁的基础上,再从材料层面改进,搞了表层夹钢的犁头。
犁的锐利程度提升后,破土所需的力道就进一步降低了,哪怕是单牛拉犁,也能拉动三铧犁,一次性耕三行地,效率颇有提升。
三铧犁在东汉时,原本也是有的,无非就是一次性多带几个犁头,这本身不算结构创新。只是原本的三铧犁需要的牛力太大,并不普及,效率提升也不明显。现在有了夹钢犁头的农具,效果立刻就不一样了。
除了犁之外,其他一些开荒用得到的农具,诸葛瑾也都组织用夹钢法或者包钢法适度生产,以耗掉犍为郡火气炼钢厂的富余产能。
这些产品,也都顺着长江高价卖到荆州和扬州、徐州,当地富裕农户不想服徭役,想交钱替代的,有了更好的夹钢农具,冬天就能多做点开荒准备工作,逐步扩大农业生产。
……
而除了这些农具的改良、增产,诸葛瑾还在造船业和地理探索、物种发现方面,也下了点工夫,做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计划。
因为他很清楚,这些工作,同样可以为刘备阵营的战争潜力提供很大帮助,尤其是帮助赵云搞定四夷。
如果能找到一些东亚范围内的新物种,小范围地理交换一下,尤其是找到耐寒作物,说不定将来东北地区也能开发出来,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和战争潜力价值。
同时,发展造船和航海探险,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官府一旦增加了投资,也可以带动民间相关的造船、机械、木材加工、帆布和绳索生产。这些都会创造冬季农闲时节的岗位,让百姓在“花钱免役”之后找到更多来钱的工作机会,也就能侧面帮助代役钱变法。
考虑到如今刘备阵营已经普遍占据了整个大汉沿海各州郡,所以诸葛瑾再琢磨改良造船技术,已经不需要考虑战船的问题了。
曹操也没有更多的战船和水军使用场景,来跟刘备对抗,未来的战事主要都会是陆战。
但正因为不用考虑船只的战斗力问题,诸葛瑾可以专注于船只的适航性。所以也不用大刀阔斧改得太狠,只要在现有船型上稍稍改良。
甚至就直接拿旧船入坞改造,让海船变得更加适合远航探险即可。
而在进一步改良造船的同时,诸葛瑾内心定下的探索目标也非常明确——如今,东南亚中南半岛沿岸,以及闽中郡对岸的夷洲,刘备的水军都已经可以顺利航行过去了。
毕竟步骘和陆议连林邑稻都找回来了,其他产地比林邑更近的热带产物,找起来肯定也不费事。
不过,此前刘备阵营在往东亚寒带海岸探索时,做得还非常少。而寒带新作物,正是赵云解决东北问题后急需拿来种田的。
所以诸葛瑾就专注于提升海船在日本海的适航性,有的放矢,希望新船能很好地探索扶桑列岛沿岸,以及更北面的外兴安岭、库页岛沿海。
东海郡、广陵郡等地的造船厂,上上下下所有人,对于司徒的命令,当然不敢有任何犹疑和折扣。
所以从建安十四年冬,到整个建安十五年,他们都在兢兢业业设计、改造新船。
并且同时组织起地理探险,往大汉东北方向的边缘海岸线持续深入探索。这些改良和探索工作,也确实没有白费,很快为诸葛瑾带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且都是赵云马上就能用上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