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子瑜之治,不亚孔明 (第2/3页)
首先打算操心一下“租庸调法”和“代役钱”这两项变法的全面推广。
如前所述,租庸调法和代役钱刚推出的时候,为了避免阻力过大,所以一开始就选了诸葛亮治下的益州重点试点了两年。
关东各州,虽然也有个别地方跟着一起试点了,比如荆南,但距离全面推广,还差了非常远。
这也是为了防止步子迈得太大、很多细节还没想清楚就乱推、留下漏洞。
将来仓促堵漏、又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情况,有损朝廷的信用。
所以,让做事谨慎缜密的诸葛亮,先在最需要代役钱制度的地方试试水,磨合彻底,把条理修改完备,该堵的漏都堵好。
到了建安十四年,刘备阵营挟击退曹操之威,正好用一两年的时间,顺势把租庸调法和代役钱彻底推广到治下所有的州。
诸葛瑾稍微计划了一下,在扬州、徐州两地,建安十四年当年就可以全面推广。
因为这两地作为刘备的领土最早,已经治理多年,需要大兴土木的事儿基本上都兴完了。
比如当年诸葛兄弟最早在广陵郡修水利,以及后来在豫章郡整治河道、治水、开铜矿,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这些地方已经建设得很好,徭役需求也就少了,百姓也更富裕一些。
所以,官府允许百姓多缴纳钱粮换取不服役,百姓肯定相对乐意。这样就能为将来的北伐囤积更多的军粮,储蓄更多的铜钱和钢铁。
等扬州徐州彻底推广后,再翻过年来,到建安十五年,荆州、青州、以及刘备占领下的豫州汝南郡,也都能全面推行此法。
这几个州里,青州和豫州是因为占领得晚,治理年限短,民间不富裕,改革的阻力也大,尤其青州是从袁谭手上和平接收过来的,当地原本的利益关系都被保留了下来,比较难插手进去,只能缓一缓。
而荆州原本是跟扬州、益州一样富庶的,只是荆州是建安十四年才刚刚结束战乱,从曹操手上夺回最后两个郡。作为一块战后领土,安定是最重要的,当年肯定不能改革,翻篇到第二年就无碍了。
而按照诸葛瑾再后续的计划,冀州的渤海郡,幽州全境,这都是最后一批全面实施租庸调法和代役钱的。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比较穷,没什么百姓肯花钱免徭役,你就算早几年开收代役钱也收不到。
另一方面,当地的徭役压力确实比较大。
赵云将来要备战辽东北部的扶余国,肯定需要大量的道路、河流整治,还需要民夫运粮,这都需要百姓服役。
冀州的渤海郡,则是因为长芦盐场还在持续扩建中,所以暂时也不适合搞新法。
后世天津的长芦盐场可是建设了多年,最终几乎把天津甚至沧州沿着渤海的滩涂都用上了。产出的海盐规模,也足以供应后世整个河北。
如今周瑜建设渤海郡长芦盐场,已经建好几年,但规模还能持续扩大。他需要那么多徭役民夫开盐田、当盐工,当然不可能收代役钱。
他倒是会花卖盐收益到的钱财去加快建设、“扩大再生产”。
但这种事情,就不需要靠变法来支持了,直接掏钱雇人就好。
而等到了建安十六年,南方各州都把这两个新法推进下去了,阻力也都扫除了。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到北方的幽、冀顺手为之,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
诸葛瑾花了好几个月,把刘备治下各州全面推行租庸调和代役钱这两项经济变法的时间表制定了出来,也亲自监督了这个计划的初步落实。
搞定这些工作时,时间也已经是建安十四年的秋收了。刚好赶上徐、扬两州冬季农闲用工的时候。
操心推进变法的同时,诸葛瑾也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也没有闲着。
因为他很清楚,对于相对富裕的州,在推广了代役钱之后,你得给百姓另外找到一些冬季能做的、来钱的差事,才能让这个新法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这也很容易理解:相对富足一些的百姓,宁可花钱也不想去服役,这里面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为了休息一整个冬天的。
以东汉时期的生产力,百姓还没富裕到能彻底躺平的程度。更多的百姓不想服役,是因为他们想花同样的时间去干别的零工赚钱。
所以,官府就要给百姓提供、创造更多打零工的机会。
诸葛亮当初在益州,搞了那么多火气井炼钢工场、井盐煮盐工场,还有遍地开花的蜀锦蜀布纺织业,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而诸葛瑾现在要把二弟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徐、扬,肯定不能完全照抄,也要结合当地的情况,以及最新的生产力科技成果。
徐州和扬州交通比蜀地便利得多,没必要追求产出物的价值密度高、运力依赖低等特征。
而且如果徐、扬也搞那种高价特产的话,刘备就得担心“内需不足”了,诸葛瑾这种有后世经济学常识的人,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蜀锦”可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要是奢侈品生产多了,就算账面上的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