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万事俱备,发兵建宁 (第2/3页)
岸的县城调集刚收上来的秋粮,把运输成本压到最低。
诸葛亮也没有额外带多少军队南下,只是派了数千护粮军,既扮演运输队的角色,又扮演随身护卫。
诸葛亮本人,也在安排好成都这边的全部政务后,亲自随军南下,去越巂和法正会合——这南征的最后一战,诸葛亮还是决定亲自督军的,一来所耗费的时间不会太长,他确实可以安心离开成都一阵子。
内部的反对者,也刚刚被他肃清了一批,如今人心正稳,没有人会跳出来搞事情的。
而亲自督导平南中的最终战,还有利于对建宁、永昌等地势力的慑服和整合。
因为当地很多蛮王夷帅,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亲自北上到成都拜见,让他们见识一下诸葛令君的威仪,也便于更彻底地收服人心。
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就靠他的风度姿容,折服过不少人。哪怕是诸葛亮还处于微末之时,多少人一见他的长相风度,便惊为天人,对其心服口服。
在汉朝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执政者长得帅,也是有不小的人望加成的。
而这一方面,法正显然差诸葛亮太多。所以,还是非常有必要让帝国最偏远郡县的蛮夷们,亲眼见识一下帝国高层的执政者的风度,当面施恩怀柔一番。
至于平定之后的战后治理,诸葛亮也想过了,法正将来肯定是要回成都帮自己主持大局的,不可能长留南中。
倒是负责为此战筹措军需后勤、整治交通航运工作的黄权,表现好的话可以任几年建宁太守,帮着朝廷梳理南中的豪强,安抚南中的人心。
最终,经过半个月的行军、运输,诸葛亮本人于十月初九这天,抵达了越巂郡。
当地的夷帅大多已经归附了法正,争当大汉的狗以换取先进生产力。
听说诸葛令君亲自南下,众夷帅都非常热忱地提前出迎近百里。
而且为了防止诸葛令君多心,大家都很默契地没怎么带护卫,以示自己绝无威胁。
诸葛亮在牦牛县的大渡河码头登陆时,岸上就挤满了维持秩序的汉军护卫,以及被远远隔在远处的一众夷帅及其随从。
好在诸葛亮身边还有周泰护卫,所以安保措施看似外松,实则内紧,倒也完全不用担心。
时间已是初冬,越巂境内也不炎热,诸葛亮宽袍大袖的官服之内,也套了钢丝锁子软甲。对于袖箭飞刀之类的暗器,也是完全不惧的。
来牦牛县这边负责主持迎接的夷帅,正是之前带投的李求承,他因为最终追杀了高定,得到了法正最高额一级的赏赐,诸葛亮也破例给他封了一个都尉的官职。
其他诸夷帅,都因为给大汉当狗不如他积极,如今地位都在他之下,但有几个后来卖力追赶,如今与李求承实力相去也不远——这也是法正和诸葛亮都乐于见到的。
如果夷帅只剩一家独大的话,将来难免成为下一任本郡蛮王,那可不是好事。
李求承等人老远看到诸葛亮的麾盖旗号,就提前拜服于地。
诸葛亮在周泰的掩护下,大步流星踱到近前,以羽扇轻扶李求承小臂。
羽扇的力道当然不大,但李求承感受到了令君的善意,自己很快就挺腰起身,口称颂德之言,一边壮着胆子观察。
其他夷帅也纷纷有样学样起身,不伦不类地说这些临时死记硬背下来的称颂之言。
但仅仅数秒钟之后,李求承等人便看呆了。
对面那人,不过三旬年纪,却身高八尺有余,长身玉立,峻拔英朗,面目棱角分明而又温润如玉。
颌下数柳美髯,长不过七八寸,但却浓密顺滑,飘逸而不散漫,润泽而不油腻。
再观其衣着,头戴三梁进贤冠,金丝为骨,乌纱为面。身着白底玄色绲边的蜀锦鹤氅,腰身略有收束,绶带也比朝廷仪制要求的更为轻短。手持一柄纯白雁翎的羽扇,脚下只踏了一双适宜登山的皂色麻布面齿屐。
凡是该华贵的地方,都能于细微处尽显朝廷体面,但又不至于束手束脚。而从绶带到木屐,则都显示出穿着者的实用亲民,虽居高位,却能让旁观者感受到一股如沐春风的礼贤下士。
用后世看官熟悉的词形容,这就叫低调奢华有内涵。
所有夷帅,瞬间便惊为天人。
“令君有神仙之姿,难怪也有神仙之谋!若是我等早知令君手段,也不至于担心高定的胁迫。高定与令君为敌,实在是自寻死路!”
众夷帅纷纷如此称颂,这些话自然是当不得真的。
没有人会因为敌人有风度就折服,但如果已经被彻底打服了,再看到敌人飘然有神仙之姿,这时候也能给大家的内心找个台阶下。
“原来打败我们的是如此人物,那输得也不冤了,实在是敌人太强大,此非战之罪,非人力可致也”。
这就是这群越巂夷帅此刻内心的写照。
诸葛亮的神仙之姿,在他们原本已经甘心给大汉当狗的思想钢印上,又额外加了一道禁锢。
诸葛亮本人对于这样的场景却早已习惯了,当下也没有丝毫惊讶之色。只是谈笑风生,言语自若,把一众夷帅举重若轻地安抚好。
随后七八天里,他先是在牦牛县驻扎两日,与当地夷帅、酋首饮宴安抚,随后便翻山南下,前往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