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顶住压力,证明自己 (第3/3页)
赏卖命,有的是人卖,还抢着应募来学放排的手艺。
最后法正还不得不限额摊牌,要求每一户最多只能有一人从事相关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施政操作的精心安排,才有了越巂郡短时间内的明显发展。
原本人浮于事的民力,都找到干活宣泄的方向。
该学习种田技术的学习种田技术,该伐木砍竹的伐木砍竹,该政治航道、新建码头和船厂的,也都各有事做。
法正从筇都南下会无县,沿着孙水一路行了数百里,看到的都是田园俨然,一座座伐木场疯狂砍伐造田,同时把海量的竹木沿着孙水顺流运下。
等法正抵达会无县时,他已经看到孙水汇入泸水(金沙江)的河口处,已经有一座简易的过江渡口,初具雏形了。渡口的栈桥设施,全都是用筇竹临时搭建的。
粗硬多节的巨竹一根根楔入江水,夯进江边的浅滩泥沙之中,直至接触坚实的岩质地面。
竹桩顶上,再用一根根竹筒平铺搭建出桥面,最后铺上一层泥土夯实,再垫上防滑的干草,捆扎包裹住竹制桥身,避免脱落。
这样的施工方法,比起用大树切割木料、然后再营造,不知能省多少工时人力。
虽然竹子制造的码头耐久度差点儿,可能几年后就朽坏了。
但筇竹本就比其他普通竹子更多竹节,也更坚韧。
而诸葛亮现在要的,只是一座今年冬天解决建宁郡时能够好用的渡江码头。至于几年之后,这座码头会不会朽坏,根本毫无关系。
反正第一座码头造好之后,其他货物尤其是建材的往来运输就会变得便利,将来很容易就能再造一座更好的。
同理,此时此刻,在这座才略具雏形的竹子码头旁边不远处,法正还看到了一座同样处在规划之中、只有竹制结构的船厂。
一批刚刚从蜀郡调来的造船工匠,正在琢磨如何用竹子快速打造低成本的大船——并不是造竹筏,而是正儿八经的运输船。
当然,也不用造得太好,因为诸葛亮并没有打算跟南蛮人在金沙江上打水战,他只要确保船够大够稳,能把大军安全渡过江就好,未来还能为大军持续提供军粮和其他军需补给的运输。
至于船只的耐久度,是否能用很多年,同样不重要。等以后南中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更好了,有的是时间慢慢迭代。
……
法正就这样兢兢业业,在越巂郡一边试点传授双季稻技术,以此为诱饵让各部夷帅争相当大汉的狗。
一边募集蛮人大肆砍伐竹木、整治河道、兴建船厂和码头。
原本无所事事的南蛮百姓,都找到了事做,也不再以“粮食一不够吃就自相残杀”来缓解人口压力。
当然,原本南中百姓在农闲时节,多靠躺平休息来减少热量消耗,确保少吃一点也能活下去。
大汉官府来了之后,劳动强度提升了很多,越巂本地人也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活命。
这个根本矛盾是不可能回避的,必须有实打实的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办法来缓解,而且要见效足够快。
好在,法正亲自勘踏了一番后,发现这个问题同样有办法解决——就算今年种晚稻见效太慢,而且成本也高,只能作为试点而无法大规模量产,但诸葛令君那儿,还有另外一项让食物快速增产的技术手段。
那项手段,在汉人地界上已经不稀罕了,早在十四年前就首次出现了,十二年前还改良过一轮。
但是,在南中各郡,这种技术之前却从未得到过推广——那便是当年诸葛瑾在广陵郡发明的流刺网捕鱼技术。
也别觉得南中信息闭塞,居然外部世界十二年前就有的渔业生产科技,他们居然至今都还不知道。
谁让南中百姓,绝大多数一个字都不认识,九成九都没文化,甚至一辈子没出过县、没出过村。
法正来了之后,大兴土木大搞屯田,才搞了两个月,秋粮还没下来,就发现当地民间原本的存粮,已经因为百姓劳动强度普遍提升,出现了不够吃的趋势。
法正当时就让随军工匠教导越巂百姓制造竹制的刺网,直接在孙水和泸水中放刺网、拦截浅水区的河水捕鱼。
至于竹制刺网的生产工艺,点破了一点都不难,本地有那么多竹木匠人,那么多樵夫,稍微培训一下就行了。
固定式刺网不够用,那就再上麻纤维的渔网,加上配重和竹刺,然后用双船拖网作业。
当地造船技术非常简陋,原本都是用竹筏的,法正让人造了竹制的小船后,立刻配上简易的单桅杆,再加上机械结构不算复杂的原始绞盘。
双船配合,就可以实现当地人难以想象的高效率捕鱼。
七月底的一天,法正试产的第一组拖网渔船,正式在孙水中试点捕鱼。附近好几个部族的部民,都来两岸围观。
拖网作业持续了几个时辰,渔船在河水中往复逆流穿行了好久,最终看起来却是几乎在原地踏步——因为船逆水航行的速度,跟山区水流的速度,基本上抵消了。
这种表面上看波澜不惊的操作,也让无数没见识的南蛮百姓狐疑不已,甚至一些部族中的夷帅、贵族,都开始担心法府君会不会失算。
好在,法正也没让他们等待太久。两个时辰后,拖网渔船靠岸,当那几个夷帅和众多百姓看到船上倒腾下来满满十几石活鱼,种类繁多驳杂,人群顿时就沸腾了。
“早知道汉人抓鱼这么多,还愁什么粮米不够吃。以后都把粮米拿出来和汉人贸易,换鱼吃就是了。怎么着扛个一两年没问题。”
原本因为缺粮的趋势,一些夷帅和当地豪族都开始控制粮食的出售了,现在一看汉人官府的其他食物来源很充裕,他们也就不屯粮惜售了,反而过来上赶着和法正合作。
汉蛮互通有无,大家微调一下饮食结构,也就不存在粮荒了。各种工程却依然可以继续推进,也不怕劳动强度大导致百姓多吃。
而只有法正自己心里清楚,这么高的收货量,也就是现在这种捕鱼技术首次在孙水、泸水中出现,所以才能收到那么好的效果。
因为现在河里的鱼早就爆江了,多得成群结队。等狠狠捞几年,鱼群的密度自然会下降,自然红利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不过,那都是至少几年甚至更久之后的事儿了。自己这段时间帮着诸葛令君筹备进一步南征的军需,绝对是够用的。
在法正多管齐下的治理下,越巂各部的人心越来越归附。
大家都争当大汉的狗,变着法儿讨好朝廷。
于是乎,逃进西部十万大山里的高定,也就成了各部夷帅争抢邀功的香饽饽。
八月底的一天,高定的人头就被一部夷帅送到了法正这儿。
而献上高定人头的部族,也没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法府君能赏罚分明、去诸葛令君处,为本部夷帅请一个正式的官职。
然后把拖网渔船的制造技术授权教导给他们,让他们部族在孙水和泸水上独家捕捞一两年。其余双季稻种植技术等等,也要优先在他们部族推广。
对于这种要求,法正本着安抚人心的考量,当然可以答应一下。
“来人,把高定的人头给令君送去,顺便帮我修书一封,详诉此间政绩。就说越巂各部,如今都争着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