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顶住压力,证明自己 (第2/3页)
于修缮扩建码头、营造船厂,以备将来渡过金沙江,进入长江以南的南中腹地。
而在没有放排的技术之前,要把越巂深山里的竹木大批量低成本运到江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地由蛮夷自行统治时代,造船和运输等行业才如此落后。
除了这些大竹排之外,还有些过路竹排规模看起来稍小一些,只有百十根竹子构成,但四周围还扎了舷艢,上面堆着带土的秧苗,少数则装着粮食,显然是用于运货的竹筏。
法正看到这些货筏,内心也是颇感欣慰,这招也跟当初自己出征前、诸葛令君的教导有关。如今自己已经实打实用上了,没想到还真让越巂郡的民生快速得到了恢复。
按照正常的气候环境,推广林邑稻一年种双季,也必须在三月份就开始育秧晚稻的秧,然后五月份移栽到大田里。
而今年法正对越巂郡用兵,本就是过了春耕农忙时节才开始打的,打下来后,怎么着也快五月底了,再紧急种植晚稻,肯定是来不及的。
不过,越巂郡比较靠南,天气已经是亚热带了,接近热带的无冬环境,所以比北边的蜀郡稍微晚种个把月,到时候收获也晚个把月,问题并不大。
在蜀郡的话,水稻是不可能生长到十月份再收割的,气温太低了稻子会冻死。越巂这边,拖到十月再收获也能打下粮食。
但是,“在越巂就地育秧”的问题,今年是肯定不可能解决的。所以当初法正在出征前,也问过诸葛亮,有没有可能“今年打下越巂,今年就在越巂先试点晚稻”的办法。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理论上确实可能,那就是提前在南安县靠近牦牛县的地方小田育秧密植。等到要移栽大田的时候,连小田里的根系土一起挖了,带水保湿运送几百里,到筇都和会无等地种到大田里。
这样做,其实成本很高,因为当地运输粮食种子,本来只要运谷粒,但发育成幼秧后,再带着根系土一起运,体积了重量至少增长了数十倍,运输成本太浪费了。
不过,考虑到这东西可以先小范围试点,只为了快速传播和磨合技术,只要规模控制住了,就算亏点也亏不了多少。
这些秧苗移到当地的大田里之后,只要再长不到百日,也就是两三个月,就能收获了。比起最终成熟后收获的产量,当初运秧苗的成本,也就差不多了。
换言之,诸葛亮和法正,也没指望今年这一波运输就有赚,但大军要常驻越巂半年,本来就要源源不断运粮食过去,一直撑到入冬后南渡泸水再打建宁。
既然怎么都得运,那么试试看能不能运秧苗,一来可以验证一些技术,提供技术经验的积累。
二来也可以提前促成汉蛮杂处一起种田,提前一年手把手教当地百姓怎么育秧、插秧、抛秧,让当地人掌握相关农业技术,提前磨合起来。
最后,还可以给富余的士兵劳力找点事做,让他们提前习惯在越巂地界搞军屯。
总而言之,诸葛亮和法正,当初在决定落实部署这一招时,是非常谨慎的。如今部署的规模也不大,最多只够几万人种。
因为规模有限,这种“抢先体验种双季稻技术”的资格,还被法正作为一个“对合作态度好的夷帅部族的奖励”,将斡旋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谁对朝廷最忠心,最配合朝廷的行动,谁就可以比其他部落提前一年得到双季稻技术,从而在部族之间的竞争中赢得额外优势。
这样的氛围之下,提前体验双季稻技术这张牌,到了法正手里,就又凝聚了一波越巂郡的人心,筛选出了更加愿意汉化的仆从部族。
后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法正渐渐发现,这一手操作,所需的成本也没一开始预想的那么高。预期的亏损,也能再压一压——
这主要是因为,法正具体执政越巂后,发现当地的交通运输环境,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如此一来,运输成本就压低了。
如前所述,位于后世大凉山区的“牦牛大道”,其实并不是一条纯粹的陆路山谷。
在牦牛道中,虽然无法做到全程贯通水路,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里程,还是有河道可以凭借的。
泸水的一条支流,以及孙水,都会沿着牦牛大道谷地往南流淌,最终在会无县、后世的攀枝花汇入金沙江。
泸水的这条支流,就是后世的雅砻江。而孙水就是后世的安宁河,连接着后世的西昌到攀枝花。
从大度河边的牦牛县,到孙水源头的阐县,两地之间只有一百里的路是非走山谷不可的,剩下的都可以走水路。
只是越巂当地蛮夷,往年对水运的建设非常差。
一方面没有好用的船只,另一方面对于孙水中的险滩暗礁整治不力,或者说那些蛮夷从来就没有技术和人力去整治,导致孙水中的各处航道,还完全处于纯自然状态,没有任何基础建设。
法正来了之后,一边推进运粮、运带土的晚稻秧苗,试点推广晚稻插秧技术。
一边也想方设法整治航运。
因为来之前诸葛亮就教过他“放排”的技术,法正就在当地组织南蛮大量砍伐筇竹,然后扎成巨型的竹排往下游冲。
孙水中有浅滩沙洲,或是小的、根基不太坚实的暗礁,只要是底部没有跟河床山岩连成一体的,被千百根巨竹捆扎在一起的巨排一撞,基本上也就扫开了。
放排过后,再让小竹筏、小船顺流运货,安全系数立刻就能提升一截。就算有没扫干净的疑难杂症险阻,再派人重点施工,工程量至少也能减掉十之七八。
至于放排顺流而下时,那些筇竹撞在礁石上被撞断撞烂,那也无所谓。筇竹在越巂遍地都是,根本不值钱,想砍多少就能砍多少。
只要官府稍微出几个钱,甚至都不出钱只是管饭,就能找来无数饥饿的南蛮人愿意砍竹子扎竹筏打工。
当地的蛮人,可是和平时期为了粮食和土地不够,都会自相残杀以减少吃饭的嘴的,现在有人管饭,干嘛不做工?
所有这些工种里,危险程度最高的,应该还是放排了。
尤其是那些驾驭着千百根筇竹抱团捆扎出的大竹排、直接顺流而下运输竹子的。
哪怕到了20世纪,放排时一个不小心撞了岸或者触了礁,放排的人也有可能落水被卷走。
何况如今法正让人放排,还是带着探路和排障性质的。
法正自己也不知道这里的航道有多恶劣,没有绘成过图本,也没有任何水文资料,全靠探险者先行试出来。
如果大竹排撞上了暗礁,扫掉了暗礁,放排的船工死伤的概率,可就比后世放排更高得多了。
但这种放在后世人道时代颇为棘手的问题,放在3世纪初的南中,却压根不是事儿。
法正直接开出赏格,招募懂点水性的南蛮勇士,放五个月排,到今年入冬大军渡江时,如果还活着,那就直接收编为水军军官,可以从什长做起,如果有额外表现好的事迹,可以升队率、甚至屯长。
如果放排时有死伤,也会给抚恤。淹死了的给十枚镀银币,十匹蜀布,就算是买命钱了,而且家人可以优先接受汉人官府的培训,学习种植双季稻的技术。受伤的按伤势轻重折减。
这个时代的南中地区,人命根本不值钱。平时自己争抢山林果树、田园猎场,自相残杀都快打出脑花来了。汉人官府来了,给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