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20章 明明只是想喷一喷,怎么就闹大了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20章 明明只是想喷一喷,怎么就闹大了呢 (第3/3页)

氛围。

    相对中立的黄权站出来道:“令君息怒!杜琼、谯峅所言,虽然多疑,传出去有可能让前线将士寒心,但好在在坐诸公,也都是守口如瓶之人,不会把令君宴乐时的对答外传。我观杜琼等人,倒是并无恶意,只是想查漏补缺,还请令君饶过他们这一次……”

    黄权这番话,一方面是希望诸葛亮别立刻发作,毁了今日的庆功氛围,导致其他人人心惶惶。

    但另一方面,也是给诸葛亮留了一个口子,如果这俩人将来再犯,或者还有什么不当言论,对施政产生了不良影响,那诸葛亮再严惩,也算是对“累犯”者的应有之意了。

    同时,黄权这番劝解,也巧妙地设下了一个语言陷阱,他同时为杜琼和谯峅求情,就显得杜、谯两家是一个小集团。

    本来他俩今天是各自独立发言的,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将来出了问题,都不好攀咬到另一个人头上,没法把他们说成是一个犯事集团。

    但黄权这么一定调子,也算是把这些人捆绑起来了。

    诸葛亮见状,哪里能看不出黄权的意思,当下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也确实不能因为人家说了几句怪话,就直接因言罪人。

    这种事情,肯定要配合后续的实际施政,看成果得失,然后再来处断。

    不过,诸葛亮也不希望背上一个“清查倒算”的印象,这并不是他惜名,而是不希望蜀中降臣们不安心。

    所以,他心中闪过一念:这时候要是有人能帮他分忧,把杜、谯二人的质疑性质,再找根耻辱柱钉钉扎实、便于将来翻旧账,那就好了……

    幸好诸葛亮很会用人,而眼下成都城内的文官,也确实有这两年跟着诸葛亮鞍前马后,很能领会诸葛亮意图的属官。

    比如杨洪。

    杨洪是提前知道法正给诸葛亮的汇报内容的,也知道法正后续打算如何收服当地的人心。

    要解决蛮夷是否会“长远来看尾大不掉”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能否彻底汉化他们,让他们接受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果生产力上去了,当地人跟汉人一样全面农耕,偶尔渔猎作为补充,而不再需要靠天吃饭,那么其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

    杨洪还不知道,诸葛亮和法正后续能做到哪一步,但他至少知道他们打算往哪个方向努力。

    于是,杨洪便揣摩出了一套捧哏的说辞,看似是为杜琼等人说好话一般地劝道:

    “令君,杜大夫和谯从事方才失言,虽有攻讦施政的嫌疑,但说到底,也只是因为他们不能领会令君和法府君的抚民方略之神妙。

    何不暂时搁置争议,留观后效,看看法府君在越巂究竟如何施为、安抚蛮夷成果如何。

    若是果然能让当地人汉化、如我汉人子民一般男耕女织、长治久安,到时候再问其失察妄言之过,也不迟。如果立刻因言罪人,难免不能服众。”

    杨洪这番话,等于是劝诸葛亮给杜、谯等人一个“对赌”的机会。

    你们不是出言攻击法正的举措、不能长治久安么。那就给你们一个观察期,让你们看看法正如何把越巂蛮人治理到心服口服,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全面被汉化同化。

    这一点,也不用观察太久,慢的话到明年,快的话今年就能见效。只要法正到时候能实打实拿出汉化成绩数据,拿出在当地征兵或者收取特产抵充税赋的成绩,就能直接打脸反对者了。

    到时候,诸葛亮再惩戒一下说怪话的人,也就愈发顺理成章了,也不至于让其他刘璋降臣寒心。

    当然了,可以预料,这种程度的攻讦时政,背后说同僚策略的坏话,也不是多大的罪过。

    事实上,还是他们那番言论“一旦泄露出去有可能导致越巂夷帅们寒心”这一点,更容易上升严重性。

    不管怎么说,就算法正干得再好,诸葛亮也不可能给杜、谯之流定罪的,最多就是免职,打掉他们的官场地位。

    不过这也足够杜琼等人难受了。他们只是一直以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说怪话,找找存在感,稍微掣肘一点小事捞点名望利益,被免职已经是很大的打击了。

    直到杨洪说完、诸葛亮一唱一和地表示恩准,杜、谯二人还是一脸懵逼。

    怎么诸葛令君和杨郡丞一唱一和,就把这个赌约给定了?

    他俩作为当事人,可没打算跟法正对赌啊!这种破事儿有什么好赌的?他们只是想单方面喷一喷法正,怎么一下子就玩这么大了呢?

    但此情此景,他们又怎么可能开口说不玩呢?这事儿根本轮不到他们开口,诸葛亮已经定了。

    而诸葛亮内心也在期待:孝直,你在越巂可一定要给我争气呐。你要的支持,我可是全都给了,你要的战略节奏调整,我也都调整了,一定要干得更好一点!把蜀地的内外之敌同时清一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