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明明只是想喷一喷,怎么就闹大了呢 (第2/3页)
美化了一番,简略概述了几句。
毕竟在座的都是要脸的,诸葛亮说得太直白,那就过于粗鄙了。
不过在他详细转述了法正的思路后,杜琼、谯峅等大儒名士,还是不禁微微吸了一口凉气。
这种以利诱挑唆蛮夷内讧杀戮的办法,在讲究“以德服人”的腐儒眼里,还是有点卑劣的,说好了用道德感化的呢?怎么成了阴谋诡计挑拨离间?
当然,杜琼之流未必就是道德真有那么高尚,但不妨碍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喷人啊。就算他们内心并没有真心觉得法正有多卑鄙,他们也能趁着这个机会,发表一番看法,压低别人的道德声望抬高自己。
反正他们又不用亲自做事,他们这种学者型官员只要喊口号就好了。
杜琼忍不住就感叹:“法孝直怎能指望如此手段、作为安定越巂的长久之计,这种伎俩,就算一时奏效,时间久了,蛮夷也会看出来的,到时候反而败坏了朝廷的名声……”
杜琼这番话,倒也不算完全错。因为汉人朝廷用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的办法控制蛮夷,年代久了之后,蛮夷确实也会学奸学乖的,适应这套体系,从而在夹缝中找出新的生存空间。
远的不说,就说汉朝人自己知道的历史,西汉后期宣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依靠内附的南匈奴来制衡其他草原胡人了,东汉更是用了乌桓人。
但那些内附的胡人,也会渐渐学乖,知道了汉人的企图,然后壮大自己,有机会就作乱。
至于后世这样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后世明朝用狗咬狗的办法控制辽东,最后还是会有奴儿哈赤之流借机壮大的。
杜琼就是因为读书多,知道之前南匈奴内附后的种种因果史料,所以就引经据典,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一味唱高调,强调法正的招数有“抗药性”,卑鄙的事情做多了,一两代人之后就可能不灵了。
不过,诸葛亮是何等样人?他会不知道这些么?
诸葛亮很清楚,这些分化瓦解挑动蛮夷内斗的打法,只能用一时。
也就是现在讨逆灭曹的大业尚未完成,为了尽量低成本快速地解决蛮夷问题,才需要用用这些手段。
但他怎么可能指望一直靠这种斡旋类的计谋一招鲜吃遍天?天下太平后,诸葛亮很快会变招的,会用那些利于长治久安的法子来善后。
于是,诸葛亮当即就严厉斥责杜琼的胡言乱语:“杜琼!你自己不明政理,只会对孝直的归化蛮夷之策指手画脚,是何居心!
我焉能不知对蛮夷要以德服人,对于真心归顺朝廷、为朝廷打压其他不臣蛮夷的夷帅们,朝廷自然会给他们一个前程,有始有终。只要他们不生出异心,朝廷将来也不会对他们下手,又何来失信之说?”
诸葛亮知道对付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你不能直接驳斥,而是得站的比他们更高,先把调门拉起来。
你们不是抨击“朝廷迟早要对那些暂时利用的夷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么?那我们不搞那一套,让他们最终也能有善终不就好了!
诸葛亮此言一出,绝大多数赴宴的文武,都立刻觉得耳目一新,而且令君说得确实在理,当即纷纷表态拥护。
杜琼等人听了,却不由一脸懵逼:诸葛令君居然如此找补对策?那将来不是会有更多祸患么?如果真的给忠心的夷帅部族发武器,提升他们的装备实力水平,去对付其他部族。就算他们本人在世时,这个部族对朝廷足够忠心,但是等这个特定的夷帅老死之后呢?
等将来他们的儿孙接过权力之后,还能保证世世代代忠心么?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么?
但是这些质疑,杜琼却不太好直接说出口。
因为刚才他们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法正阴人呢,现在诸葛亮顺着他的话往下说,把人的道德都往高了评估。这时候他们再反过来质疑,那就成了杜琼等人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杜琼足足懵逼了好久,最后还是通过眼神交流,让自己的好友谯峅腆着脸开口、帮着圆回场子。
谯峅因为刚才并未亲口表态过对此事的政见,所以不用顾虑“前后立场一致性”的问题。
略一思忖后,谯峅组织好语言,就帮好友救场道:
“令君此论,确实宽宏大量,以德服人。但只恐那些蛮夷不识礼义,辜负了令君的信任。多年之后,被法府君今日的举措,养得尾大不掉……”
然而,谯峅刚说完,诸葛亮的神色就变得愈发冷厉:“谯峅!你这是在怀疑我用人的眼光,怀疑孝直治理地方的方略么?
那些在前线幡然悔悟、一心为朝廷出力的夷帅夷兵,要是听了你们这番猜忌言语,岂不寒心!”
眼看诸葛亮要发作,今日来赴宴的其他几个相对中立派系的,以及受诸葛亮重用的亲信,也都出来打圆场,不想破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