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立功太快,只好调整计划 (第2/3页)
水”。
一直到明朝徐霞客为止,之前的古人都觉得岷江才配得上一个“江”字,采信“岷江导流说”。真正的长江正源金沙江只能被称为泸水。
但事实上,哪怕是岷江本身,也不是岷江自己的正源,只能算是一条“支流的支流”。岷江的正源应该是当时称作沫水的大渡河。只是古人地理认识匮乏,对西边蛮夷之地了解太少,只能在已知世界的范围内找个正源。
法正抵达了会无县的金沙江渡口,就意味着可以着手秋冬季节渡泸南下的船只了。
他知道诸葛令君有计划今年冬天就对建宁郡等地用兵,所以既然来都来了,就提前准备,为令君分忧。
法正写了两封信,一封送到来路的牦牛县,也就是那座后方的大渡河沿岸的县城。蒋钦之前被他留在了那儿,负责越巂讨伐军的后勤水运护航。
如今越巂战事渐熄,后勤压力也低了,正好把蒋钦调到会无县这边,筹备将来渡泸所需的战船,并且适应水文环境。
蒋钦接到命令,自然不敢怠慢,带着数千水兵,走陆路翻越大凉山山谷,一路南下来到会无。
而与此同时,法正的另一封信,则是直接送回成都,到诸葛亮面前报捷。
山道险远,最终诸葛亮直到六月中旬,才收到法正的回信。
……
“孝直竟能如此干净利落平定越巂,办事还如此有条理,举一反三提前为后续的冬季建宁平定铺垫。
有如此功劳,将来主公便是升他任一州使君,想必也能服众了吧。”
六月初十这天,成都的益州牧府中,诸葛亮一大早就勤政于公务,上午时分有信使送来法正的捷报,以及一封附在捷报后的长长的请示信。
诸葛亮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就拆看了,看完之后,也颇觉欣喜,忍不住这般赞叹。内心也暗忖法正的表现和能力,竟还在自己之前预料之上。
越巂的敌人确实不强。但法正当初说,可能一个半月就能初步搞定越巂郡,没想到还真就做到了。这份神速,足以载入史册。
诸葛亮想到这儿,立刻吩咐幕僚,自掏腰包筹备一场庆功宴,就在成都城内、州牧府衙之中,召集成都诸文武官员来赴宴,为法正、张任遥庆战功。
他倒不是贪图这点宴乐享受,诸葛家早在十年前,就是天下豪富了,诸葛亮想要什么物质享受要不到。
诸葛亮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进一步稳定人心,让众多益州本地的刘璋旧臣,充分认识到南征战略的政策性。
让大家看到“花不了多少钱粮就能搞定南中,确实能确保以战养战”。
顺带着还能帮法正个人多提一提威望,这样等将来全面北伐之年,如果诸葛亮本人要离开益州,带兵出川去负责一路战线。
那留下的法正好歹也能帮着临时掌控益州的局面,或者至少是协理某一方面的事务。
既然存了帮忙造势之心,又是花自己的钱摆酒,诸葛亮就完全不必收着办了。
诸葛亮下令之后,当时正在他旁边汇报工作的黄权,不由有些担心。
黄权之前已经被诸葛亮指派、去帮着整顿后勤,治理水利和航运,也算是为法正提供协助。法正送回来的奏报中,有些事务诸葛亮一旦批准,也得交给黄权去具体经办。
所以这种场合黄权总是很有眼色,一听说法正有事上奏令君,他就主动跑过来听差了。结果什么差事都还没接到,就听令君要大操大办,他就忍不住多劝了几句。
诸葛亮也不介意,微笑着跟他稍稍解释了自己的深意。
黄权听后,这才表达了钦佩:“还是令君思虑深远,为今之计,确实应该以鼓舞人心为重。便是只有三分建树,也要往五六分宣扬。倒是我看得不够远了。”
诸葛亮并不在乎这些客套。他只是又扫了几眼法正的奏报,抽出其中几页,简单批示了几个字,然后就交给黄权先去准备。
“孝直提的几项建议,都是关于越巂郡平定之后的治理的,还有些需要协调变更驻军计划的,跟你相关的部分,都照此协办吧。
孝直进展太快,之前的计划确实该调整一番,也好更加高效,兴利除弊。”
黄权连忙拱手,接过诸葛亮的批示看了一下,又请示了几句,这便去操办了。
……
三天之后,六月十三。
成都城内张灯结彩,诸葛亮在州牧府衙大摆宴席,还让官府给全城百姓普遍发了点微小的物质福利。
一时之间,全城都知道法府君在越巂郡取得了一场大胜,而且非常顺利、迅捷,耗费的钱粮成本也不高,否则诸葛令君哪至于这样庆贺呢。
而且时值夏粮刚刚收获入仓之季,今年又因都江堰彻底修复,水利完备、农田灌溉充分,是个难得的丰收之年。
蜀郡各地,民间本就颇感欢欣,面对官府的恩惠,自然愈发感戴。
诸葛亮普发的“福利”,其实放在后世也不是什么值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