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法孝直弹指定越嶲 (第2/3页)
工作,法正当然也不敢怠慢,提前就做好了迎接准备,还特地突击赶工了一些进度。
……
十二日这天,诸葛亮的船队抵达南安,
法正提前北上数十里,在岷江边的码头迎候。
诸葛亮看到法正走那么老远、在原先的旧码头迎接,就知道岷江和沫水河口的航道整治还没完成,暗流和漩涡的问题,依然存在,掐着这条蜀郡水运的大动脉。
岷江和大渡河河口的航运条件,可以通过人力兴修水利来改善,这个思路,也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提供给他的。
诸葛亮自己都没评估过具体的工程量,之前也没操持过这样的水利,所以一切只能是边干边评估,慢慢克服实际困难,谁也不知道最终到底要投入多少。
而诸葛瑾能有这个把握,那是因为他知道后世唐朝的时候,修乐山大佛刚好把附近的山角凿了一下,把原本锐角交汇的河道变得缓钝了一些,不至于对冲湍急。
他觉得唐朝和东汉的施工技术没多大代差,何况如今二弟治理下的蜀地,各种工商业和技术大发展,生产力水平早已非原本历史同期可比了,上一点唐朝的工程,也不算步子迈太大。
现在诸葛亮力推此事,也不过是本着对大哥的无条件信任,觉得肯定能行。只要控制徭役的投入节奏,确保人力和钱粮工具的耗费速度循序渐进,也不急着出成果。
观察了一番岷江的水文,上岸之后,诸葛亮就轻松地跟法正闲聊,随口询问评估进度。
经过两个多月的劳作,法正虽然还没拿出决定性成果,但也试出了深浅,大致估算出了整个工程的规模。
他实事求是地说:“按照去年修复都江堰的徭役人力投入规模的话,大约还要两到三年,才能彻底解决岷江和沫水交汇的漩涡之患。如果非要加快的话,那就得重征徭役。
这两江能在此处交汇,本就是被这座乐山所阻。因为乐山的北角突兀、坚硬,千万年来被沫水冲刷都没消磨掉多少,所以沫水和岷江水在此迎头对冲,极为湍急。
我让力役挖掘了一两个月,总算知道这山角究竟有多难挖,挖掉表层的浮土之后,内里都是玄岩。”
法正一诉苦就有些停不下来,把这两个月遇到的困难,全都详述了一遍。
四川西部也算是地质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花岗岩玄武岩的山体很常见,乐山也不例外,法正这次就是碰见了硬茬。
如果按照原先的旧施工方法,那就只能学先秦李冰修都江堰那样,烧火泼冷水,冷热交替指望石头崩裂。
好在诸葛兄弟改良了火药,如今的刘备阵营,还可以在石头上打孔然后埋黑火药,争取以较低的成本、把大块山体从岩基上崩裂下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施工效率已经比历史上唐朝时更高了,毕竟原本的唐朝黑火药,也没现在诸葛兄弟造的更好使。原本唐朝人要十几年搞定的事儿,诸葛亮让人三年搞定,也算正常。
不过,即使是这么快了,诸葛亮还是非常持重,表示不用急。
他仔细想了想,对法正做出了最新指示:“需要两三年么?那就不要投入太多,每年量入为出即可。
以蜀郡尤其是南安周边数县、每年冬天的农闲人口为限。适合征多少徭役,就铺多大的摊子。一两年内,主公就会重启北伐。
这个活可能到北伐之日都无法完工,所以不适合立刻投入太多,只是让本地冬天闲着的百姓有个事做就好。
蜀地转运不便,一个地方的人力物力要去支援别处,耗费太大。所以我们治理民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量在本地给人力和钱粮找到出路、找到用处,慢一点倒是无所谓。”
诸葛亮这番调整,也算是为乐山这边的岷江和大渡河航运治理,最终定了一个实事求是的调子,不冒进也不拖沓,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绳。
法正听了之后,也算是彻底吃了颗定心丸,知道令君并没有为工程进度的意外延宕而不快。
他本来就只是来这儿暂驻几个月,顺手帮着起了个头之后,后续的工作也不会由他操心,他后续的工作重点,肯定是平定越嶲。
而这边的水利工程,只要将来接手的人不出岔子,稳健推进,将来成功之日,肯定也会算他法正一份功劳。
毕竟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