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南中治理计划 (第3/3页)
牁郡本身物产不丰富,只要诸葛亮控制住这两块地方,然后把作为蜀身毒道北段的牦牛大道,以及牂牁的黔中道,道路条件治理得比原来更好,水运航运条件也更好,让商贸往来的成本更低,那一切就是划算的。
蜀地不差物产,差的是把物产运出去的渠道,以及把本地物产折现成金银和其他高价值密度货物的能力。这一点跟治理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法正、黄权之前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过这个问题。
如今正好趁着牂牁全境收复,诸葛亮旧事重提,提纲挈领地把这番道理讲明白,也算是让这些在蜀地多年的高层文官,也都统一了思想。
没办法,法正和黄权,之前都给刘璋做过多年事。对于刘璋阵营而言,“把物资运出蜀地的成本”这个问题,是压根儿不用去考虑的,因为刘璋一辈子没打算把蜀地的财富运出去干别的的。
但诸葛亮必须考虑,他始终要把“如何把蜀地和天下的其他部分更高效地整合起来”这个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黄权听了他的思路阐述后,对于这些方向性的问题已经不再质疑。
不过对于操作层面的问题,黄权还是有些担忧,他唯恐诸葛亮好大喜功、做事损耗过大,便善意提醒:
“不知令君是否实地了解过越巂郡、牂牁郡的地形和运输条件,越巂筇竹,牂牁巨木、香木确实丰富,但这些东西沉重难运,要运到外界,怕是劳民伤财。”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亮立刻表示他并不会强求,一定会实事求是:“我当年听家兄说过,在辽东偏远之地,采伐山木的扶余人,都知道从江中扎筏放排,一次可水路运输竹木数千。
当然,辽东的江水相对不太湍急,牂牁和越巂的河流更加险要、落差大一些,所以我看南中之民,并不习‘放排’。
但是,凡事都可以练习,我们也不用让汉人百姓去做那种危险的劳作,但可以教导、操练南中蛮部,自愿学习这种劳作的办法。
而官府也可以给予支持,比如改善沫水、青衣水、沅水上游等处的水运条件,减少湍急,削平险滩,让大批运输竹木的运费和损耗显著降低。长此以往,我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
蜀郡的都江堰修复事宜,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已经彻底完成了。今年秋收后,再有冬季农闲,徭役富余的,将来还可以去南安县,整顿岷江和沫水(大渡河)交汇处的河口航道,治理漩涡。
如今岷江上的商船、粮船,每每抵达南安县,就要换船走一段陆路,绕过沫水和岷江交汇的位置,就是因为沫水过于湍急,汇入岷江时漩涡、暗涌过于严峻。而这个河口,恰好也是通往越巂蜀身毒道的关键所在,未来几年,我们在治理蜀中航运、水利方面,还有的是事情可做呢。”
诸葛亮一口气描绘了一大堆鼓励商贸、物流运输的技术手段,以及治理营造方面的规划。
他口中提到的南安县的岷江和沫水河口需要治理,那地方就是后世的乐山县、岷江和大渡河交汇的地方。
历史上要到唐朝时,在那儿修了乐山大佛,同时在修佛像时,机缘巧合刚好凿掉了一部分山体,形成了引流道,当地的漩涡暗涌伤人问题,才渐渐解决。在唐朝以前,原本那儿很难有船通过,经常被漩涡暗流卷进去就是船毁人亡。
诸葛亮在蜀郡两年,各地水文航道都勘踏考察了一遍,以他的观察力,知道哪儿有航运整治的隐痛点,也是完全正常的。
黄权这种本地人,听到后来都不由觉得耳目一新,严丝合缝。令君的计划真是太宏大了,而且又不至于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诸葛令君做的一切,都是精密计算过每年的财税余量、徭役劳力富余程度。然后刚好让闲着的人有事干,让还有余力又想赚钱的百姓能有地方赚钱。
把话都说开,计划也都做好之后,法正和黄权,也各自领受了下一阶段的命令。
黄权暂时被挪去勘察相关的水利、航路和商道整治,诸葛亮让他花几个月的时间,把自己之前提出的打通商道方案,再细化落实一下,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让后续法正去平定越巂时,粮道更加好走、打下来后控制地方也更容易。
而法正则暂时把其他政务放一放,专心研究军事,只等四月底五月初,春耕农忙过去,他可能就要随军去越巂了。
然而,说来也是挺不巧。
诸葛亮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让甘宁能者多劳,打完牂牁就回师、越巂这边的平定军也由他统领。
但是三月份的时候,还在维持、恢复牂牁郡秩序的严颜,突然送回了一封急信。
信中提到,甘将军在平定牂牁后,渐渐出现了水土不服,天气一热,他就染上了一些热带疾病,出现了些上吐下泻的症状,只好请病先回犍为郡。
诸葛亮看了,也只好无奈摇头,没想到甘宁的身体,一到热带就生病,之前牂牁还算相对凉爽,他也只能冬天时在那儿待一会儿。到了开春气候暖和虫子一多,他立刻就倒下了。
那还是让甘宁回来吧,其他气候炎热地区的平定,就另外选主将好了。
好在平定牂牁这一仗,已经给刘璋旧部降将们打出威风、打出气势来了,也颇选拔出了几个年轻将才。
甘宁也算是“扶上马、送一程”,等这些蜀地旧将心气起来了,甘宁也好急流勇退,将来去关东战场,忙北伐曹魏的大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