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2章 刘璋驾驭不住的人,不代表诸葛亮也驾驭不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12章 刘璋驾驭不住的人,不代表诸葛亮也驾驭不住 (第3/3页)

面甲,那就不用考虑透气性问题。可是在南方,必须考虑透气。

    诸葛瑾提出最初的思路后,诸葛亮再实事求是验证调整,最后就确定了使用厚亚麻布作为布面,让甲胄更透汗透气一点。

    而铁甲片本身,可以用植物油脂浸润一下,以形成钢铁外面的保护层,进一步防止锈蚀。有亚麻布包紧在外面,减少了空气和钢铁的接触,也能进一步减缓铁锈。

    至于插片式布面甲的甲缝弱点容易被箭矢钻进去的问题,诸葛瑾最后想到了模仿宋朝人给士兵穿丝质内衬的办法来解决。

    用丝绢制成的内衬,可以在箭矢射中时包裹住箭头,让箭矢更容易拔出来,避免二次伤害。而且南中蛮夷工艺简陋,不太会做带倒刺的箭簇,有了丝质内衬后就更好拔箭了。

    这个时代的箭矢淬毒,除了箭毒木树汁之外,也多是靠细菌类的毒药,指望形成伤口后扩大感染来致命。所以哪怕被刺伤了,只要快速拔箭清创,也能把淬毒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此种种细节都考虑到之后,也就有了此刻甘宁眼前这批新甲。

    这些甲胄用的钢片都非常轻薄,而且因为火气井冶炼出来的钢铁纯度更高,韧性更好,很容易弯曲成贴合人体的弧度,进一步降低了用料重量。

    南中本来就生产植物油,历史上南蛮军用到的藤甲,就需要反复浸泡植物油料来增加强度。所以用来给钢甲片浸油降低锈蚀也很容易做到,军工原材料供给很充足。

    蜀地本就丝织品产量很高,光是每年织造的蜀锦,都能行销天下。现在抽出一些生丝织物,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绣纹和裁剪,就做一点士兵穿的内衬,也还是用得起的。

    这些需求,都刚好能被蜀地和南中的物产弥合,整个供应链运转起来就很舒服。

    这些甲胄,唯一的问题,就只是遇到火攻会比较麻烦——虽然不会像浸油的藤甲兵那么易燃,但是铁片浸泡过油脂后,遇到火表面一层多少会烧一阵子,而且厚麻布的布面本身也会着火。

    但这种程度的问题,本来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人总得穿衣服,任何布料的衣服本来就可燃。南中蛮人不懂谋略,不会火攻,所以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

    甘宁仔细视察完张裔这边为叟兵部队提供的新山地战甲胄生产情况,也摸清了这些装备的性能优劣利弊后。

    他对于指挥这支蛮兵部队打胜仗的事儿,也是信心大增。

    但张裔鼓捣出来的东西,显然还不止于此。

    正在甘宁欣慰之际,他又拿出几件蛮兵常用的短兵器,向甘宁展示。

    甘宁一眼扫去,首先就注意到一把战斧,他眉头微微一皱,乍一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山地战蛮兵喜欢用重型短兵器作战,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当年组成丹阳兵的那些山越人,就喜欢用钉锤甚至短柄的狼牙棒作战。用手斧的虽然不如用钉锤的多,但也不算罕见。

    但随着甘宁进一步仔细观察,他很快又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张裔打造的新战斧,刃口长度要更长一些,也就更不容易被敌人通过格挡住木柄部分的方式招架——东汉时,原本主流的战斧,受限于重量和用料成本,斧刃其实是比较短窄的。

    虽然短窄的斧头,砍到铁甲一样能破甲,甚至压强还能更大更集中。但是短刃斧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格挡,对方架住你没有刃的那一段,斧刃就发挥不出战力了。

    如果把刃口的宽度加长数倍,让敌人慌乱之间无论怎么招架,都会架在刃的部分上,那么以战斧的巨力惯性,把对方格挡的木柄直接砍断,都是很容易的。

    不过,既然原本的战斧并不打造成这个样子,而如今张裔造的这批却做到了,那就说明张裔肯定是克服了一些技术难点,或是得到了什么新颖的设计思路启发。

    甘宁并不懂军工生产,也不懂冶金锻造,他只能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问起其中缘由。

    张裔也知无不言,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难点,以及改良后的优势。

    “往年打造的战斧,斧刃短窄,一方面是钢材强度不够,如果斧刃厚度不够,却一味拉长,巨力劈砍之下,就容易折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优质的钢材价钱昂贵,打造战斧时要尽量省料。

    不过这两个难处,如今都一一解决了。犍为郡的火气井炼钢工坊,锻造出的钢材韧性更胜往昔,能够在总重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打造出刃长提升数倍的战斧。

    而且,名匠蒲先生,今年又按令君的吩咐,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打造战斧之法,也可以用于打造其他厚度比较大的兵器,令君称之为夹钢法。

    就是用廉价的普通铁材,配合优质好钢,在好钢背后开槽,或是迭打,把廉价厚实的铁材夹在槽内,在略微红热时,用巨力水锤锻打冲压,将其紧密夯实在一起,冷却打磨之后,便再无法分开,战斧整体的强度也绝对够用。

    有了这些新的短柄重兵器,将军率领蛮兵在丘陵、密林之中野战,就再也不用惧怕当地南蛮的伏击了。纵然当地南蛮有数倍之众,也难以抵挡朝廷之兵。”

    张裔提到的“夹钢法”,后世同样是很容易想到的。

    正如后世随便拉一个普通人,都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说明现代哪怕是打造一把菜刀,其刀刃和刀背用的钢材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东汉,夹钢法也好,包钢法也好,无疑都还处在摸索中,甚至是毫无踪迹可寻。

    这个时代的匠人,要控制刀刃和刀背的钢材不同特性,只能是靠分程度淬火的方式实现,而能实现这一步的,也已经算是了不得的名匠了。

    而张裔让蒲元鼓捣出来的这种新生产技巧,对于远在荆州遥控的诸葛瑾而言,却不过是灵光一闪拍脑门的小点子罢了。

    他只是知道几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俗语,就能轻松想到这么一条惠而不费的技术改良小技巧。

    看着己方从甲胄到武器,都得到了量身定做级别的加强,甘宁内心自然是愈发笃定,他觉得自己已经万事俱备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