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刘璋驾驭不住的人,不代表诸葛亮也驾驭不住 (第2/3页)
了,还有预期两年的种田休战期,在进程可控的情况下,当然要先民后军,这样才能让生产力的效果最大化。
就好比后世打《帝国时代》等RTS游戏的玩家都知道,如果准备进入城堡时代再发动进攻,而且可以确保敌人不会快攻你,那么前一个封建时代就没必要提前花资源爆兵。
有限的资源先种田攀科技多造农民,等到开打前再爆兵才能收益最大化。
……
甘宁到僰道后,一边整顿、熟悉自己要带领的军队,花了几天时间摸底清楚。
然后又被张裔邀请,前往邻县视察了火气井炼钢工坊,并且看到了张裔为即将换装的叟兵部队提供的新装备。
视察之前,甘宁内心并没有多大的期待,也不觉得张裔在犍为郡一年半,能鼓捣出多少好东西。
他还提醒张裔道:“南中之战,并不需要多么精利的坚甲利兵。反而需要甲胄轻便、穿上后易于攀援翻山,而且不能太闷热厚重。防御也不用太强,只要覆盖足够广,可以护住更多的面积,避免毒箭所伤即可。
兵器方面,叟人也好,賨人也好,都不惯用长兵,也不需要精良的斩马剑,南中蛮敌也没有骑兵。能把传统短兵打造得更加精良一点,就足够了。
弓弩方面,牛筋强弩也不能多用,南中湿热多雨,筋弦容易损坏。要保障弓弩的劲力,就只能在弓臂木材上下功夫了。”
甘宁这些见识,也不全是他自己素有所知的,相当一部分还是他接手第一阶段的南征工作后,临阵磨枪各方了解来的,此刻现学现卖提醒张裔。
而张裔显然为此事做了很久功课了,所以甘宁注意到的这些问题,他也都注意到了。
他立刻表态,请甘将军不必担心这些低级错误,他已经有设法堵漏。
两人在火气井炼钢工场内边走边聊,很快来到一座锻造工坊,张裔便一挥手,示意匠人们拿来几副新式的铠甲,给甘宁过目。
“甘将军担心南中湿热之地,甲胄沉重闷热,防护面积却包裹得不够严实。这一点,我们已经提前半年就想过办法了,诸葛令君出川前,我们还提供过几套方案,请示过。
后来令君在荆州时,也回信指示了,我们照着点拨又调整了一下,才有了这种新甲,将来或许能广泛用于山地作战。”
张裔一边解说,一边掀开铠甲,指点甘宁注意细节。
甘宁一眼扫去,开始还有些诧异,因为他明明看到的是一件麻布还是葛布质地的衣服,看上去平平无奇。
但张裔让他摸了一下,他才发现原来铠甲里面是有铁片的,那应该是跟札甲类似了,只不过铁片被缝在了几层布之间。
甘宁是行家,立刻就隐隐觉得,这种甲胄似乎比札甲还不靠谱。因为札甲好歹要在铁片上打孔,然后把甲片互相穿起来,这样札片和札片之间的缝隙就会很小,甚至可以做到稍稍有一些堆迭。
但这幅甲胄,用纵横的针脚把大块的布料纵横缝出了很多方形口袋,每一块区域里塞一片铁片,铁片和铁片之间的缝隙,肯定会比传统札甲还大一些。
虽说南中蛮兵的武器较差,主要靠淬毒杀伤。但如果毒箭射中甲缝的话,还是很有可能射穿的。
“这甲缝隙这么大就不怕被射穿么?为何要把铁片缝在布里?如此制甲又有什么好处?”甘宁很是不解。
张裔连忙细细解释:“甘将军放心,虽然这个缝隙确实比札甲还宽一些,但我们都试过了。
这种缝隙,主要怕的是长矛贯刺。因为长矛由敌兵双手握持,持续发力,哪怕扎中甲面,也容易偏斜、最终滑到甲缝处再捅进去。
至于弓箭,离弦之后就没有再受力了,射中甲面后,劲力能损失至少七八成,就算被铁片阻挡偏斜,碰到了甲缝,也是绝对无法穿透数层厚麻布的。
除非是刚好射正在甲缝上,那确实没办法,但这种可能最多只占十之一二。传统札甲的缝稍微窄一些,但只要被射中缝,也是一样的。
而南中之敌,多用短兵配盾,以崎岖攀援野战为主,很少有长矛铁戟列阵而战的,只要没有枪戟阵战,这种甲已经够用了。
用布面缝合铁片,还能让甲胄更加便于活动。如果铁片交迭,手臂、大腿等处弧度太大,就要把甲片做得很小,才能围绕臂、腿,那样做工就太费力了,不可能普及到基层军官和精锐士卒,只有将领才能用得起。
如今放弃了铁片之间的堆迭,虽然牺牲了接缝的强度,但最多只要三片长条铁片,就能把一段臂、腿遮挡起来,用最小的工费,就实现了最大面积的遮护,极为克制南中蛮兵的毒箭。”
张裔侃侃而谈,把此甲设计的优劣,娓娓道来,剖析明白,甘宁也终于领会了其设计思路。
这是稍稍牺牲了一些防御力,换取更轻的重量和覆盖更全的防护面积。如果牺牲掉的那点防御力,确实影响不大的话,那这个设计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他并不知道,其实这个设计,也不完全是出自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在荆州时,得到下属的汇报后,也总结了当时各种设计的痛点,并且和大哥诸葛瑾讨论过。
诸葛瑾虽然不是很懂古代兵器,但是在听说了“南中铁甲容易锈蚀、太过笨重闷热、防御覆盖面积不够”等痛点后,他凭借前世的记忆和常识,尤其是看过的那些古装剧,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后世明清时常见的“布面甲”。
后世一直到宋朝为止,中原王朝的官军都很少在铁甲外面罩布料,主要是为了炫耀武力,把钢铁露在外面更威武,能震慑敌人。
但是,铁片露在外面湿热环境下就容易生锈,还得不断打磨保养,磨掉锈迹,也会降低装甲的耐久度和防御力。
唐宋时,一直没有征服南诏和大理,也不需要在太湿热的环境下作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到了明清,却是对西南彻底掌握了,后来还改土归流。
布面甲就是在湿热铁甲易生锈的作战环境下,慢慢发展出来的,虽然不漂亮,防御力却不差。
当然,如果是在北方用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