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1章 给诸葛亮三年,还你一个新益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11章 给诸葛亮三年,还你一个新益州 (第3/3页)

吃水果养活自己。

    但是在诸葛亮治下的蜀郡、广汉等地,如今的商业交易环境,却远非东汉其他时期和地域可比。当地的短途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而且随着代役钱和租庸调法的推行,普通百姓也多多少少有了参与到商业交易中的动力。

    别的不说,很多时候为了交免役钱,百姓也会不得不卖掉一些粮食去换钱/锦,

    而在没有这些新法的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粮农,是一辈子都几乎不和商业贸易打交道的,他们种的粮食,要么自己吃了,要么交租,要么缴税,总之很多人是不卖的,也没有余粮可卖。

    如今,粮食贸易的规模和深度被充分激活,也就可以催生出更多纯种蔬菜或水果的菜农、果农。

    他们家里的田地,或许不够平整,或许不够低洼、灌溉不便,没法营造成水稻田。如果是原先的旧时代,这些人哪怕种不了水稻,也得强行种一点旱地粮食作物,以确保全家的口粮,免得饿死。

    但是在商品经济、粮食贸易渐渐普及后,他们就能完全不种口粮,专注于种蔬菜水果,然后通过卖菜卖果得钱、再去邻村邻乡买米维生,买米缴纳田赋粮税。

    如此一来“社会分工带来效率提升、比较优势解放生产力”的好处,也就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虽然诸葛亮都未必能说清楚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但这种状态对民间生产力的提升,却是真实存在的。

    ……

    精打细算地调整完各郡的南征南蛮时间表、用兵规模,

    以及和平时期的驻军练兵部署、军队闲时的开荒劳役规划。

    时间很快也来到了建安十四年的十月。

    算算日子,如今也算是初冬了。蜀郡对越巂郡的用兵,因为调整而暂缓。

    从犍为郡东进平定牂牁郡的行动,也该提上日程了。

    按照诸葛亮原本的计划,每年冬天的用兵总规模,都要控制在三万人以内。对付南方各郡的蛮王,这个数字肯定是够用的,再多也浪费钱粮了。

    今年既然有临时调整,越巂郡那边不打了,只打牂牁,所以总兵力也进一步压缩,计划只用两万人。

    至于敌人,自然是牂牁郡地界上的土皇帝朱褒了。在刘璋统治时期,朱褒作为当地的豪族酋守,就已经是郡丞,但掌握一郡实权。刘璋委任的牂牁太守,实际上被其架空。

    历史上刘备取代刘璋后,对于南中的人事安排也完全没能调整,一律追认。直到刘备死了,刘禅为了安抚地方,还依诸葛亮之意,升朱褒为太守,但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阻止其野心进一步膨胀。

    眼看出兵时节将近,诸葛亮身边的主要文官幕僚、以及身在蜀中的一些将领,便纷纷秘密上书讨论此事,有献策统筹的,也有请求出战的。

    不过对于派谁出战、用什么部队,诸葛亮心中早有打算。所以对于那些带着己方嫡系精锐老兵部队请战的大将,诸葛亮都一律驳回其请求。

    当然,诸葛亮还是非常讲道理的,拒绝驳回的同时,他也耐心解释原因,以免伤了士气。

    “我军老兵精锐,都已久历战阵。便是在这益州战场上,也曾跟曹贼的主力于汉中鏖战,军纪、经验已经足够。

    南中蛮兵,并无纪律,但练兵机会难得,这两年的南征之战,原则上都要用刘璋所遗留降军为主力,我军精锐老兵,只可作为将领卫队、骨干军官参战。

    主要的士兵,必须从刘璋旧部中挑选。如此,将来北伐曹贼之时,刘璋旧部降军才能有一战之力,不至于荒废。”

    诸葛亮这番道理讲得很恳切,所以以甘宁为首的请战将领,也都接受了。

    甘宁甚至都答应,不带他嫡系的锦帆营去参战,或者只带一两百人作为卫队和军官,其他都带这两年刚整编的刘璋旧部。

    诸葛亮见诸将都能统一看法,也就不再阻拦大家的立功之路。

    最终答应让甘宁为主将,先带兵到犍为郡取齐,然后从犍为郡的僰道县(宜宾),走长江南岸的支流羊官水,经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入黔中道,平定牂牁郡。

    (注:从羊官水到云南的昭通后,可以再翻一段山路,进入今贵州的六盘水一带,然后顺流到今天的安顺、桂阳,再到当时的牂牁郡治且兰县。这也是古代走黔中道入蜀的常规路径,这条山路可以一直连接到荆州的零陵郡。)

    甘宁领命后,立刻按照诸葛亮的最新要求,调度和组织部队,并且针对性地更新了一番装备——

    南中之敌,根本没有强弩,弓弩的杀伤动能很弱,主要靠箭矢淬毒来提升杀伤力,所以在那种地方作战,甲胄的防御覆盖率,远比甲胄的强度更重要。

    在中原大战中大放异彩的灌钢整锻式板甲,到了湿热又崎岖的南中,根本就用不上,又妨碍爬山行军,还不如换个全身覆盖的皮甲,至少能确保连手足和腕部都能被覆盖到,不至于被毒箭钻空子。

    这一切问题,以诸葛亮的思虑周全,当然是早就想到了。

    哪怕一开始没想到的,他也会实事求是请教当地来的归化官员、将士,虚心整理,拿出应对之策。并且关照犍为郡那边的兵工作坊,提前生产热带山地战所需增补的装备。

    当甘宁抵达时,一切早已准备齐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